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71章:开辟雅江航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71章:开辟雅江航路

崇祯十一年的二月初,康南军越过康南省的南部边界向南进军。军事行动分两步走,第一步占领江北,第二步占领江南沿江地区。在军事行动中,三个营轮流休整补充,完善建制。

到四月占领巩固了江北地区,建立了江北县以及乡两级政权,安置汉族、藏族的移民,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选址兴建,以印度人为主体的武警、警察、保安镖局等全部建立起来,用税收开路,教化稳定局面。

五月开始向雅江南岸进军,采用同样的手段巩固地方。江南人口更密集,还有比较像样的印度人的政权,也有具备坚固城池的大城市,还有在边远地区称霸的小国王。

在康南省的周边有四个王国,西面的是不丹王国,东南还有一个小王国西陇,这两个方向都不是康南军扩张的方向,因此这两个王国与康南军的行动几乎无关。南面雅江沿岸的是郎布王国,康南军占领的就是郎布王国的国土。郎布的南面是孟加拉王国,它是这个地区最大最强的王国,直到雅江的出海口都是孟加拉的领地。

顺便说一句,不丹王国的国民是黄种人,与印度人种不同,文化接近于藏族。东部的西陇王国的国民也是黄种人,实际上应该是缅甸的一部分,其民族构成与缅甸,中国的云南是一致的。现代的印度吞并了这一地区,形成了印度的一块飞地。

江北的局面对于江南有很大的影响,印度的上层人物大多逃亡了,连郎布国王都主动的向更南部迁移。所以向江南出击就比较顺利了,有战斗,甚至有攻城的攻坚战,以康南军的优良装备,有82迫击炮,康南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占领了江南的数个城镇,建立了江南县。

康南省向南推进了四五百里,东西方向有一千多里,这一块沿江的平原成了康南省的占领区。它的面积很大,相当于扩充之前的整个康南省,用中原的省份比较相当于大半个河南省,并且是富庶的沿江平原。

随着移民的陆续到达,康南省的汉族、藏族人总数已经达到了十万。其中有两万多人迁移到新占领区充当高等级婆罗门,建立维持新区的政权体制,统治着七八十万印度人。

这个雅江沿岸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水量充沛,仅仅这个地区的农业出产已经远远的强于大明本土江南地区的省份。康南省鸟枪换炮,摇身一变,从吃饭穿衣都要四川供给的省份变成了经济富有的大省。这个变化太快,赵率教等一干官员反应不过来,一夜暴富,不知道银子太多了该怎么用出去。有点小民中了五百万大奖的感觉。

现在,康南唯一需要中原供应的就是军械武器,和工业制品,并且都是真金白银的购买,并非贷款支援了。

赵率教在民政经济上可能差一点,虽说他也是进士出身的文人,可是打了一辈子仗,对于军事更内行一些。对于下属们一个个的头脑发热,他还有几分的冷静。

赵率教决定,今年,就是崇祯十一年,不能再安排新的军事进攻行动了,要消化这一片庞大的国土,更要扩军完善军备,守卫现有的果实,准备明后年的进一步扩张。

兔子急了还咬人呐,何况印度也是文明的古国。他们一个人口的优势就不得了,假如十万、二十万大军打过来,康南军真就未必顶得住。

这就是赵率教第一步取江北的原因,有一个江河的天险,配上先进的装备就可以抵挡对方人海战术的进攻。

而后取江南仅限于几个大城市,并没有全面铺开,目的就是依托城墙,依靠火炮等优势装备,来抵

挡敌军的进攻,实在顶不住,还可以撤向江北,依靠雅江天险设防。

为了扩充军备,他命令招收一个营的印度人的士兵作试验,全部从刹帝利、吠舍这两个中间种姓中选拔士兵。这个试验如果成功,将进一步扩大这种二流的部队达到一个团的规模,大量的印度人口不能不利用,原因还是华人太少了。

选择士兵避开婆罗门,这一点容易理解,他们是昔日的统治阶层,新政权当然不信任他们。可是为什么不选择最低的种姓首陀罗呢?首陀罗就相当于“贫下中农”了,他们拥有最多的人口,地位低下,忠诚度很高,优点也不少啊?

只要实际的接触过印度人之后,就知道了:首陀罗是标准的奴隶,忠诚、听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作战,他们就是绵羊,拿着武器也不敢冲锋,不敢杀人,见了谁他们都是乖孙子。这种人能做士兵吗?

吠舍是自由职业者,大量的工匠、农民、地主、商人、士兵都出于这个阶层,相当于中国的自由民,当然是主要的兵源。

刹帝利在印度是军人、政客的世家,各级军官、大小军阀、官员都出自这个阶层,他们天然就是当兵、当军官的材料。刹帝利就相当于大明的士绅阶层,康南军所需要的“印奸”就要从他们中间选出,例如江北县的辛格。所以也是必须利用的,否则就会像进了北京的李自成那样,与大明的士绅为敌,脱离了社会,最后成了孤家寡人,那是没法驾驭印度人的庞大的人口的。

为了获得更多的移民,赵率教派出使者到四川,带上一些四川来的移民,到他们的故乡去宣传,扩大影响,召集更多的移民。一年四五万的速度还是太慢了,康南太需要汉族的人口了。

发财啦!有银子啦!康南省的官员们心思也就多了,该办的事真不少,他们都想到了什么事情呢?

头一个就是银行。联省使用货币都习惯了,来到康南又重新使用银两,太不方便了!出去办事,大块和散碎的银子要带上一袋子,交易的时候又看成色,又称分量,为了凑数还要用银夹子夹断,麻烦透顶。

康南军从四川到康南,什么都带了就是没有带银行。银行有一套规矩,不是来两个人就能办的,还有曙光币,它的管理就更加麻烦。

银行一定要办,否则这里就成了泰西银行的天下了。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殖民者都带来了自己的货币,有的还带着银行,例如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就有银行,还有东印度公司自己发行的货币。泰西的货币已经充斥了印度次大陆,市场上各国的银元货币都有,种类繁多,价值大小不等,折算麻烦。康南没有这些货币,可是新占领区里边有,还不得不使用。

有银子就要搞建设,眼下江南县就需要修补建设城墙,土木建筑离不开水泥,建桥梁码头还需要钢材,造船就需要木工机械,动力船只还需要锅炉和蒸汽机,办报纸需要大型的印刷机,顺便还需要调两名中华日报的编辑。就拿水泥窑来说,联省有现成的产品,大小规格多种,但是都是庞然大物,喜马拉雅山里的驮马古道是运不过来的。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们想到了水运。雅江直通大海,大型船只都可以直达南门关,唯一欠缺的就是康南省还没有扩张到入海口。

于是赵率教就向联省衙门和大都督府提出:能不能舰队护航,直接从雅江闯进来,强行开辟这条航路。商船如果进来了,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联省衙门一研究,赵率教的办法可行,即能解决康南省的问题,又能在印度宣扬大明的军威,并且打着

贸易的旗号,可以避免大的战争。于是执行的命令就交给了第五舰队和孔有德的南海舰队印度洋分舰队。并电告康南省,列出所需货物的清单与孔有德联系。

......

开辟通达康南省新航线的命令下达到了第五舰队。

朱万雄在去年的年底已经返回了基隆,现在的第五舰队由司令谢鹏举、舰队教官邹振江主持。他们在印度地区的存在已经有半年多了,对于印度次大陆的沿海地区他们曾多次派遣军舰访问,情况基本是了解的。从前没有联系过的英国人他们也见到了,由于第五舰队对于各国都持有友好的态度,也由于第五舰队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与各国都是和平相处,关系融洽。

他们知道,雅江的入海口是一个大的海港城市,这就是吉大港,泰西诸国之中只有葡萄牙人在这里有自己的港口,并且有军舰驻在。但是他们没有深入内陆,仅限于在吉大港的贸易。

在雅江下游的这个地区,有印度人的三个独立的小王国,康南军打击占领的是其中的一个,他们已经向南方龟缩,苟延残喘,离灭国也不远了,即便康南军不打他,南边沿海的孟加拉王国也不会放过它。

第五舰队还是希望和平达成目的,因此,未曾行动,先派人通过吉大港的葡萄牙人联系孟加拉一方,通告大明只是做生意,但是需要朔雅江而上深入内陆。意外的是孟加拉王国的态度是:可以在吉大港建码头,但是不允许外人深入他的内地。他们这种态度也是出于自卫,因为西方人在这里很强势,他们的担心也有道理。

谢鹏举打算随着船队过去,直接与孟加拉一方谈判,最后争取一下,如果还是谈不成就只能开战了。

原定印度洋分舰队的商船到达后,第五舰队出动两艘炮舰护航,现在情况变了,有开战的可能。

谢鹏举知道,这一地区属于大明内定的即将占领的地区,原则上迟早可能开战,只要不酿成次大陆的大规模战争即可。但事关重大,他还是向海军总监朱万雄做了请示,得到允许才可以布置出击。

两天后海军总监部的回复电报到了,其中还包括了督军朱万化的指示。

指示的第一项是,如果必须开战,不打不能解决问题,则要注意控制战争规模,不可造成大战的局面,特别是不能刺激泰西人跟风参战掠夺,我大明需要的是粮食,需要的是和平稳定。第二如果印度方面有谈判解决的诚意,则最低目标是和平开通航线;最高目标是和平占领雅江沿线,哪怕面积狭窄一些也可以接受。其中的细节尺度由第五舰队把握。

局面复杂,这一次出动的舰船就多了,旗舰开封号也出动了,携带两艘铁甲护卫舰,两艘西洋护卫舰,两艘炮舰,两艘快艇母船;此外还有运输舰四艘,登陆舰(母船)一艘,装载着舰队辎重和一个陆战营,大小舰只共十四艘组成了特遣舰队,在印度洋地区,绝对是一个庞大的舰队。

之所以出动这么多的舰只,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和平达成目标——开辟航线。用超强大的武装,不战而屈人之兵。

崇祯十一年六月十日,特遣舰队抵达吉大港,谢鹏举派人联系葡萄牙人,并与之见面,意图就是让葡萄牙人依然充作中间人,与孟加拉方面谈判,希望对方的国王能到场,建议谈判地点设在葡萄牙的战舰上。有一个中立的中间人就为双方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葡萄牙人欣然允诺,前去联系孟加拉王国。

谈判的办法能达到目的吗?且听下回分解。

--- 第471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