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62章:钢索斜拉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62章:钢索斜拉桥

崇祯十年的年底,朱万化以督军的身份下达了行政命令,命令各个边界地区设卡,防止粮食农产品的非法流动。这是很少见的,朱万化很少独断专行,但是这一次他独裁一把。

这个独裁的政令似乎又缺少根据,有点损害督军大人形象,让人们不好理解。

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得已而为之。

粮食价格战略的实施,在边界设卡收税,是需要联省衙门和部队来执行的。谋划是机密的,执行是公开的。这就需要给联省衙门各级官员一个说法,执行某一政策是需要理由的,但是又不能泄密,秘密泄露了,这个谋划也就没有用了。

朱万化知道,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之下,这种办法很多官员会有不同的意见,可是朱万化又不能解释,因此就不能讨论,不讨论就要执行,这就是命令而不是行政建议了,因此必须独裁!

保密有个范围,联省的核心人物还是要了解内情的。

洪承畴是执政官,孙元化是执政副官,还有朱家自己的兄弟们,这些人还是应该知道的真相的,朱万化分别找了他们,解释真实的意图,并要求严格保密,不可随处议论。

由于获得了印度的粮食,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粮库,所以联省去年为了缓解粮食危机而提高粮价的措施已经解除,已经提高的粮价需要缓缓的回落一点。

这些粮价升降的幅度几乎全部是朱万化提出并控制的,粮价的事情他确实不敢放手让官员们自己决定,因为这些老学究们虽然有学问,可是未必懂得经济学。

从明年年初起,对于朝廷一方的出口,将以救春荒的名义,开始慢慢的降价,目标是两年左右就降到稻米每石一两银的价位。而联省的一方为了刺激经济,粮价是逐年小幅度上涨的,两方的差价会越来越大。

朱万化的政令只是说边界设卡收粮食及农产品关卡税,不分粮食种类,一律每石粮食收一钱银子的关口税,其他的农产品如棉麻、肉类也都有关税标准,目的是为了控制奸商倒卖,以免扰乱重要的粮食市场。对外出口粮食降价的事情只字不提。

出口粮食单独降价是明年初的事情,尚未执行的价格当然要严格保密,这种经济数据的机密是最高等级的,只有几个人知道,泄密就可能失控,是不得了的。

对于这种政令,官员们当然不理解,现在全国的粮价基本持平,几乎没有差价,粮源全部控制在联省衙门的手中,粮商们只是赚取批发零售的价差,没有人倒卖粮食,原因就是没有价差,倒卖赚不到银子。那么各个边界都设置路卡,堵截的又是粮食农产品,这不是无的放矢吗?

这种冤枉朱万化只好临时承受着、

......

崇祯十年北方的旱灾依旧,灾情稍差,农田有所收获,但是蝗灾依旧猖獗。北方大部分的省份都属于联省,联省大量饲养的鸡鸭形成了抗蝗灾的优势,就是刚刚归于联省麾下的山西省也养了不少的鸡鸭。由于中华日报的宣传,相邻的北直隶也学着养鸡鸭,因此减轻了灾情。

历年来朝廷南粮北调还是要进行。这是因为大明的天下历经两百多年,北京是京城,人口必然稠密,北京城里众多的官吏、官军,现在还多了从宣大撤到北京的边军,这些都是吃皇粮的。

如果是正常的年景,华北平原肥沃的土地是可以养活众多的人口的,但是持续的灾荒使得他们还是严重的缺粮。联省会用贸易的方式向他们供给粮食,大明的朝廷也会从南方调拨粮食北上。

朝廷调运的粮食是通过运河运送的,运河途径山东,南端是微山湖南部的运河入口,北端是德州。那么朝廷调运的粮食如何通过山东的关卡呢?

让我们看看微山湖运河的景象。

在微山湖上有武

警水军和本地税务巡逻艇不断的巡查,禁止走私粮食就是他们巡查的对象。在南端运河的入口处,设闸、设卡对途经的船只逐个检查。运河两岸都树立着大告示牌子,上面有官府发布的最新命令。

告示前面一段是:为了救灾,为了保障民众的基本口粮供给,严禁倒卖转运粮食;然后就是规定:凡是路过哨卡的粮食,不分品种,一律按每石征收一钱银的标准征税;最后一段是说明途经山东向北直隶运粮的船只,同样要按粮食数量纳税,他们到达德州出境时,凭税票核实数量退还税款。

这条办法就解决了官府的南北漕运,使其正常通行,也杜绝了借口官府漕运,偷渡入境。

人们都围着这个告示边读边议论,几乎所有的人都搞不懂为何禁止运输粮食,但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口粮的口号,百姓们自然是拥护的,谁也不想出现缺粮的危机,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因此也是一片的叫好之声,民众们都是支持的。

经销粮食的商人由此得到了警告,他们从此就知道了经营粮食不能过此关卡,一钱银的税收很重,利润皆无。不过他们也是不懂,没有那个傻帽会向山东境内倒卖粮食,即便从山东运出也没有什么利润,似乎设卡之举是多余的。

原本途经的船只也是要检查的,多一道检查也看不出有何不同。于是,禁运设卡之事,波澜不惊,顺利的推行开来。

不同之处还是有的,联省与外界的道路河流甚多,原本只有瞭望的岗哨,现在也都设置了哨卡,似乎边境的盘查严格了,显得有些紧张。

......

去年的七月,联省衙门责成陕西省对褒斜道搞一个完善加固改造的工程。

褒斜道是穿过秦岭连接汉中和渭河平原的道路,它是联省规划的四川通往西北的主干道的一部分,也是关键的一段。

这条古道存在了两千年,一直是畅通的。由于地势险要,还有多处路段是建在悬崖上的栈道,虽然可以通过马车,但是道路狭窄难于行走,并且绝大部分是单行线。对面而来的马车就必须在特定的地点才可以交错会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栈道的承载能力差,现在担当长途货运主力的六轮马车是不能通行的。此外就是道路过于弯曲,大型马车无法通行。

以当前的施工水平,重新开辟一条通过秦岭的公路难度太大。于是就只能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改造它,这是省工省费用的唯一办法。

联省有一个专门修建桥梁的专家队伍,这次也被请来十几位,协助这项工程的设计施工。经过详细的勘测设计,工程于去年十月开工了。从道路的性质上说,这条路有山地上的盘山道,关键的部位是悬崖上的栈道,还有一处隧道,就是有名的石门隧道,隧道和主要的栈道都在褒斜道的南端,也称为石门栈道。从里程上说栈道是少量的,但是工程难度大,也可以说解决了栈道,也就解决了这条路的主要难题。

在汉中的褒城以北,栈道的改造工程就从栈道的最南端开始了,经过几个月,工程有了初步的进展,巡抚毛九华和布政使马科一同前往视察,查看工程情况,最主要的还是要检查工程的质量。

陕西巡抚毛九华是一员干将,干事业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他是辽宁省早期的官员,在辽宁的建设中出力不少,是有功的官员,因此得以提升调任陕西巡抚。陕西的布政使是马科,他本是一员战将,是洪承畴的部下。明代不少的战将都是有功名的书生,马科就是进士的身份,因此,也可以做文官。

这个工程是联省衙门指定的重点工程,因此,这二位都不止一次亲临现场指导勘测、规划。

他们看到工人们搭起高高的脚手架,拆除了旧的栈道。新的栈道已经修好了一段,毛、马两位官员登上栈道,看

到路面宽阔多了。

马科询问:对比之下,新栈道有何优点?

负责施工的官员就介绍了新栈道的结构:

旧栈道的承重原理是下支撑:在悬崖壁上开凿上下两排方孔,上孔平直插入木料作为道路的横梁,下孔插入斜向上方的木料作为柱子支撑上方的横梁。这种三角形的支撑方式使得它承载能力有限,道路的宽度也有限。

改造的办法是:一,横梁改用型钢桁架(因为现在的轧钢能力不能轧制超大截面的型材,就只能用尺寸小的型材制作桁架,这样也就更节省钢材)。二,改下支撑为钢索上斜拉为主,辅助以下支撑,支撑的柱子依然使用木料(木料抗压性能好),钢索固定于横梁上部的山体上,拉住横梁的端部。

这样改造之后,单车道改为双车道,加宽了路面,承重能力也强了,可以承载重型的六轮货车。

总体上说,这种栈道属于轻型的桥梁,它的路面依然是木板,如果采用钢筋水泥构件做路面,道路自身的重量就太大了。用料、造价高,施工难度更高,当前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

毛九华问:道路的质量是如何保证的?用什么办法检验?

官员答道:检验的办法就是用十辆载重的六轮马车,满载重物,双排并行,排成队列,通过栈道。这就是超载的实验,能承受这种超负荷的重量,就说明质量没有问题。

毛九华听到这个情况还是满意的。他们顺着工地走进去,还看到了更有新意的工程——斜拉桥。

这就是另一项重要的改造,那就是尽量的调直道路,减少弯道。

悬崖的山体不是平直的,特别是遇到分支的山沟,栈道就要随着山体进入山沟,道路折转了几里路之后过渡到山沟的另一侧,有时候,这一拐就是十几里路。

现在既然有了钢索斜拉的技术,就可以建造钢索斜拉桥,直接渡过山沟。有的部位为了寻找更好的修路地形,甚至可以渡过褒河,把路转到河的另一岸。

桥梁的造价是比较高的,但是道路少了十几里,造价反倒节省了。

轻型的钢索斜拉桥就难免左右摆动,比如泸定桥,自身晃动很严重,胆小的都不敢走。解决的办法就是侧拉的钢索,桥面不晃动了,使得马车上去后更平稳。当桥梁跨度太大的时候,就要增加钢筋水泥的桥墩,桥墩的上面建造高高的木塔,用以撑起钢索。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预计要两三年才能完工,而褒斜道又是重要的道路,可以短时间中断,不能一下子中断几年。所以毛九话就问:如何保证当前的客商通行?

官员答道:为了让客商通过,栈道是分段施工的。像石门栈道的这一段,已经接近了终点褒城,栈道中断了,还有另一条路,只是需要绕远多走几十里,也是可以过去的。因此,就可以截断道路施工。

没有临时道路的情况下,就只能选择中断道路一两个月,抢修完成一段,然后通行十几天,让堵截的客商过去,随后再中断。

......

改造褒斜道的工程中出现了斜拉桥技术,这一项技术在施工中不断的总结完善,其意义重大,它的用途是很广的。

例如,第五舰队在印度洋占领的安岛(安达曼岛),岛上有几处几十米宽的狭窄海峡,割断了海岛上的道路,修一座跨过海峡的桥梁是不现实的,在明代,技术能力不够,财力也不够。但是,利用山体,或者造一座木制的斜塔。用钢索拉起一座轻型的桥梁,跨越三四十米的距离,还是能办到的,最低限度可以通过人员、马匹。如此一来海岛上的交通就便利了。

还有各处建设的铁路桥梁,采用钢索拉力技术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造价,节约钢材。

--- 第462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