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六:杨威天下_第435章:开辟粮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六:杨威天下_第435章:开辟粮源

宋贤没有回答朱长泰的问话,而是询问饥民的情况,他问道:“朱将军,在你们收拢饥民的营地里如何救助、安置他们?”

朱长泰答道:“宋巡抚,在我们的营地中每日有两顿粥,此外就是建窝棚御寒,这两天正带着饥民到附近收集一些树枝,我们带来了一些材料,修建临时的窝棚,再发放一些御寒的衣物。如果太原的官府能够从城中收集一些御寒服、被褥支援一些就更好了。然后我们介绍河南的情况,告诉他们,在河南可以凭力气养活一家老小,询问、劝诫他们转移到河南,在河南救助灾民会更方便,办法也会更多。”

“朱将军,饥民到了河南,你们还有什么救助的办法?”

“粮食、御寒的住处、衣服被褥都更容易供给。主要的救助办法是给他们找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差事,在河南,民间的商铺、工场作坊很多,可以容纳不少人。更多的干活机会还是官府开办的大型工程,有水利工程、修路工程、铁路工程,还有黄河的隧道工程,这些工程需要太多的民工,也可以说,所有的人,只要他们愿意出力,就有活干。为了救灾联省拿出了大量的银两支持、开办这些工程,也有的工程引入了民间的投资,比如:铁路、黄河隧道、公路、水利等。此外就是移民的办法,山西人的移民方向是东北,移民是最彻底的也是利国利民的解决办法。”

很多事情中华日报上有所介绍,宋贤也是看报纸的,但是,不少事情他还是不懂,农民出工出力就要有吃饭,还要有工钱,这需要大量的银两,联省衙门有那么多银子吗?还有民间有钱的大户肯投资道路、水利、隧道吗?这些他就不明白了。于是他问道:“联省的银库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吗?百姓们能拿出银子来修水利、道路、隧道吗?”

朱长泰笑了,宋巡抚还真是刨根问底,不过这也是好事,起码说明他用心了。于是他说道:“宋巡抚,我就是一个武人,联省衙门有多少银子我不知道,也不懂。但是民间修工程是要赚钱的,比如水利,用水受益的农民就要花银子灌溉田地,水是不能白用的,道路隧道都要收过路费。详细的我说不上来,总之银两不能白白的投进去,总要有赚钱的法子。”

宋贤听到过路收费,这可是新鲜事,想一想也有道理,譬如过黄河,坐渡船过河不也是要用银子吗?隧道建好了,过河更方便,出一点过路费也是应该的。

“移民东北?那里不是苦寒之地吗?”

“据我所知,东北的冬季是要冷一点,但是这些年那里的灾害比这里要轻,那里的土地肥沃,收成还是不错。由于多年的战乱,还有建奴凶残的屠杀,造成了东北地广人稀,大量的良田荒芜,所以联省才要大量的向东北移民,宪国公爷说过,东北是我大明的粮仓啊!”

朱万化说过的话,国防军一系的军政官员都是当做圣训一样,深信不疑,所以朱万化说东北是粮仓那就应该是大粮仓。朱万化进位公爵之后,朱家一系的官员就喜欢称呼国公爷了。

粮仓不粮仓的宋贤未必相信,但是联省救灾的办法多他倒是有几分相信,因为山西大旱,可是粮价却始终平稳,作为巡抚,他知道是联省在用大批的平价粮食输入山西。联省的财力不容怀疑,他们没有乘机哄抬粮价也是宅心仁厚,心系民众的表现。如果没有联省的粮食支持,山西定然是严重的粮荒,饿殍千里,大规模的民乱也是可能发生的。从这点说他还是很敬佩朱督军的爱民之心,也敬佩朱督军的为人。

朱督军从哪里搞来的粮食?宋贤不知道,有时也隐隐约约的听说是海外贸易而来。即便是贸易而来他也不太懂得,这么大数量的粮食要用多少银两?

朱万化从南洋大批的进口粮食之事,中华日报上始终没有宣传,但是,这也不是特别的保密之事,朱家内部都是知道的,大明其他省的很多人只是猜测并不

清楚。

宋贤原本对于同是灾区的陕西、河南等省有疑问,哪里为什么没有饥民?像往常一样平稳?中华日报上登载的文章他不完全相信,因此总有想亲自去看一看的想法,今天听了朱长泰的叙说他更加想去查看一番,看看究竟。这个话他无法对朱长泰说。

宋贤便转了话题,他说道:“朱将军,你说要在阳泉驻军?需要驻多少兵?”

“不足两百人。”

国防军一个连170人,对宋贤说一个连的编制,他也搞不清楚,因此直接说人数。

对于官军来说200人不多。

“朱将军,贵军是否打算在阳泉经商做生意呀?山西缺粮,你们做生意我们也是需要的,还有很多民间的工具、日用品,我们山西也很需要。山西的地面不很太平,你们做生意也需要自保平安,为此有一些保护商路的兵丁也是可以的。”

这个话很微妙,拐了个弯。朱长泰是属于为人处世极圆滑之人,他如何不懂啊?一听就明白了。

宋巡抚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直说派驻军队,这让山西官府不好处置。你们应该说:派出几个兵,保护商路!这样一来,大家都能接受,皆大欢喜吗!他是在给联省出主意,也是给自己下台阶!

朝廷对国防军都是一忍再忍,宋贤他们处于孤独的北方,与南方隔绝开来,他更是犯不着与国防军唱对台戏,因此才想出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子。

朱长泰说道:“如此甚好,就照宋巡抚说的办。”

有了这次见面,双方都达成了谅解,国防军救助灾民,山西官府不再干预。对于这个结果不满意的人,唯有山西的地方士绅、地主了,他们担心山西的佃户少了,他们的地没有人耕种,佃租更是大幅的下降。其实大灾之年,地里没有收成,不管佃租高低,都是收不来佃租的。他们不赞成也没有办法阻挠,自己解心宽吧!

山西的饥民人数真是不少,仅仅太原城周边,国防军就收拢了五万人,加上其他各处,又有十多万饥民进入了很河南、陕西。联省从这些灾民中差不多可以动员两万左右的移民,能获得这些移民,联省的收获也很大,东北地区只要有人,就会产出大批的粮食。

随着饥民陆续的转运出境,各路国防军也就撤回了,唯有在阳泉,以保护商路的名义留下了一个连的驻军,控制了阳泉城算是国防军的另一个收获。

宋贤和其他的山西官员会不会到联省考察,是明着去,还是私查暗访我们暂时不必管他了。

......

在崇祯九年,海军最大的变化就是成立的用于远洋作战的第五舰队,这说明国防军要对外用兵了。

本来朱万化没有打算现在就进军海外,对外用兵是需要国内安定的,否则无论军事上、财政上都会难以承受内外两面的压力。

可是现在有了一个紧迫的问题,那就是粮食。南洋地区只有几个小国家,加上朝鲜、清国(日本),其粮食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数量总会有一个限度。

现在联省的范围大了,人口多了,消耗的粮食就会更多。特别是崇祯九年的救灾,大批的粮食供给又扩大到了山西、北直隶和福建,这样一来联省的粮食储备有些捉襟见肘了。今年勉强应付,如果明年、后年又是大灾之年怎么办?

为此朱万化就想到了扩大海外的市场,扩大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度。美洲也是大粮仓,但是那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了,现在尚未开发,再者说,距离也是过于遥远了。

印度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它的地域辽阔,良田极多,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适于农业种植,其农耕条件远远的强于大明帝国。因此,印度的农业潜力,粮食输出的能力,远远的大于南洋。在历史上,印度被称为英国国王王冠上的明珠,主要的还是他们从

印度获取了用之不尽的粮食,没有丰富的粮源哪有日后的工业革命?

第五舰队已经组建训练完成了,原计划到崇祯十年初,他们就要抢占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进军。为此,朱万化招海军总监朱万雄来开封,讨论向印度洋进兵事宜。

......

既然故事牵连到了印度,我们就要简单叙述一下崇祯末年印度大陆上的状态: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地区之一,也是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同样是文明古国的中国比较,它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其一是,中国从远古时期就有完整的历史文献,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踪到春秋战国之前。春秋战国之后就有完整的编年历史了,二十四史更是详细的记录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印度几乎没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印度的历史完全靠现代的考古技术来发掘论证,其中最有价值的史料要从中国的历史资料中发掘,例如唐三藏玄奘的游历日记等等。其二是,在印度的历史上,统一印度大部分国土的强盛王朝都是短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大大小小的数十个王国的分散统治。并且曾经多次被外来的势力征服,或者部分征服,例如波斯、古罗马、阿富汗、蒙古等等都曾经征服统治印度,他们对印度的文化、宗教的影响非常大。而中国则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强大的统一王朝,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其三,中国的汉语,汉字始终是中国统一的语言文字,其他的语言文字影响都是次要的、局部的。而印度始终没有一个强大的语言文字作为统一的传承,只有到了近代,英语才成了他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在现代的印度规定英语和印地语为印度官方语言,但是不懂得印地语的印度人依然很多。据说印度境内正在使用的语言就有1600多种,被规定为法定语言的就有三十多种,唯有英语可以在印度全国通行。

其他的不同点还有不少,我们不是为了研究印度,因此只说几个主要之点。

在明末时代,印度处于莫卧儿王朝的中晚期,这也是印度的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此时的国王是莫卧儿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叫做沙贾汗,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他建造的,泰姬陵是与中国长城齐名的伟大古建筑之一。

沙贾汗的第三个儿子可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名叫奥朗则布(1618——1707),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强势君主之一,并且是最后一个。

奥朗则布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乘其父沙贾汗卧病不起之机,杀掉了理应继位的哥哥达拉舒科,登上了王位。此后,他又杀掉了他的二哥沙舒贾,和他最小的弟弟穆德拉,就连他的父亲也没有放过,被软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这次胜利使得他赢得了王位,也让他赢得了残忍、多疑的名声。

奥朗则布自幼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伊斯兰教法(在此时的印度,由波斯传入的伊斯兰教很强大),足智多谋,特别的精于武略。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

崇祯年代,奥朗则布尚未取得王位,但是在军队中其势力已经很大了,1636年任德干副王。

关于他的其他历史、事迹从略。

崇祯年代,欧洲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印度。这个时期正是多个欧洲殖民者渗透、争夺的时期,早期进入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随后是荷兰人,法国人,最后英国人也来了,并且于1600年已经成立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所以崇祯年代的印度就是处于多家殖民者渗透、发展的初级阶段,莫卧儿王朝依然强大,但是即将走向没落。

后来,到了中国的清朝的鼎盛时期,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战胜了所有其他的殖民者和印度人,成了印度的主宰。

国防海军是如何介入印度的乱局呢?且听下回分解。

--- 第435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