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4章:快速西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414章:快速西进

河西走廊的道路是古道,通行状态良好,有一个工兵连随行,就是快速通行的保证。预计他们可以一日内行进三百多里,这也包括了可能的突发作战和其他意外情况。所以,这一次的进军,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作战,两日内到达是有把握的。

这就是大明版的大纵深突破,或者叫做闪电战。

五月二十五日早晨快速支队出发。

他们出发后没有多久就到了高台县城,途中没有遇到一个蒙古鞑子兵,这就说明高台县以东的鞑子全部撤离了。但是高台县城尚有敌军的旗帜,显然县城里还有蒙古兵。

向西的大道是从高台县城南侧通过的,因此,快速支队通过电报,汇报了这里的情况后,他们仅仅派出四辆重机枪战车、两辆炮车监视县城的方向,大队迅速通过,继续向西行进。

高台县城里的确有蒙古鞑子兵,但是数量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他们也在准备撤离,只是速度稍慢,就被快速支队赶上来了。鞑子的首领们在城头上看得很清楚,他们为明军之迅速感到惊讶,也很害怕,他们已经做好了防守和逃跑的准备。可是明军并没有攻城,而是快速的向西而去,这就违反了常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他们自己陷入了明军的后方!这个战场上的现实让他们非常害怕,也不知所措了,现在出了城向哪里逃跑都是危险的!

快速支队继续西行,到了下午遇到了情况,他们追上了一支向西逃跑的蒙古军,按气球观测员的观察,大约有五千人。

鞑子们也是常年作战的,部队行军也要前后的侦查,所以一支明军车队尾随而来就被他们发现了。此时双方的距离是20里,开阔之处远远的可以看到部队扬起的烟尘。

蒙古军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加快逃跑的速度,他们都是骑兵,并且不少都是一人双马,跑起来也很快。河西走廊还是太狭窄了,只有这么一条路,大家都在这一条路上跑,连一条阻挡的河流都没有。快速支队的速度也不慢,在他们的后面紧紧跟随着。如果比较车辆的负重能力与马匹的负重能力,其差距还是很大的,蒙古军的马匹上骑着人,还有的带着辎重,时间长了就显出了疲乏。快速支队有备用的马匹可以轮换使用。双方的差距就体现在两军的距离上了,两军距离越来越近,交战就在所难免了。此时双方的距离不足十里。

终于,蒙古军停了下来,整理队形准备作战了。

蒙古人善于骑兵的野战,他们摆出的阵势还是很有章法。蒙古人把五千人的队伍分成两部分,三千人列阵于大道上,另外两千人列阵于道路的南侧。如果明军进攻,将会遇到正面和侧面的两面夹击。如果蒙古人主动出击,也同样是正面、侧面两面出击。

从人数上看,蒙古人看到明军有七十多辆车,估计是七百多人(估多了),双方的兵力差了六七倍。他们觉得,纵然明军火器厉害,也未必就不可一战?退一步说他们一直在逃跑,是不想打的,但是明军紧追不舍,除非投降,不打也不行啊?

快速支队也稍作停顿,布置兵力,安排阵型。

国防军的重机枪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了,因此国防军内部就有一个估算,重机枪对骑兵时,一挺重机枪可以阻击多少骑兵的冲锋?国防军的标准是500到700。其实这是一个算数题,在重机枪的射程内骑兵冲到面前的时间是多少?发射的子弹是多少?命中率

是多少?算一下就知道了。

因此,岳成拿出四辆重机枪战车、四辆普通战车(有轻机枪和掷弹筒)、四辆82迫击炮车来监视对付侧面之敌,其余的主力部队用十辆重机枪战车配合其他兵器开路,四辆重机枪战车断后,向正面冲击。

蒙古骑兵一般都是主动冲锋的,骑兵的优势就是马匹的速度和冲击力。但是现在的蒙古人没有动,猜想其原因应该是畏敌怯阵了,他们与明军交手多次了,知道了对手的厉害。

快速支队稍事整理队形,又开始前进了。因为是多路的齐头并进,大部分战车脱离了道路,因此也就降低了速度。十辆重机枪战车夹杂着十辆普通战车,缓慢的向前,火炮射击的最远,也没有开炮,这是因为炮在车上,他们需要下车才能射击。

鞑子们看到缓缓而来的明军车队,感到了强大的压力。要么不战,跪地投降!要战,就要出击了,静止的马队战斗力锐减?迫不得已,准格尔蒙古人开始出击了,两军即将迎面相撞。

看到对面的鞑子出击,国防军的车队停了下来,开始按照火力调整分配位置。重机枪战车和普通战车各十辆混编在一起,一字排开,他们的身后是炮车,排好位置,火炮也下车架设火炮。

在车上可以射击的重机枪、轻机枪,他们在射击时也是停下车辆的。马车颠簸的厉害,特别是不平整的道路。在摇摇晃晃的车上射击纯属浪费子弹,毫无准确性可言,因此,必须停车射击。

蒙古人“嗷!嗷!”的叫着,距离越来越近,马匹也开始奔跑起来。

82迫击炮的最佳射击距离是1500米到2500米之间,准确度最好,小于500米就进入了死角,不能射击了。重机枪的最佳射击距离1500米以内,轻机枪是1000米以内,步枪是300米以内,掷弹筒是在100到200米效果最好,手榴弹是30米到50米。各种武器发挥最佳效力的距离不一样,因此,也就不能喊“开火!”大家一起打,这是不行的。

20直射炮只有两门,这两门炮口径不大,却是最厉害的火炮,原因就是它打得远,打得准,它的任务就是消灭重点目标。20直射炮是带轮子的炮架,是名副其实的炮车。

最先开火的是迫击炮,然后是重机枪、轻机枪等等。仅仅十挺重机枪就可以阻挡上万骑兵的冲锋,所以战斗的结果不用说也知道了,除非蒙古人中途退缩,否则他们将全部被消灭在1000米左右的范围之内。

出击的这三千鞑子骑兵太凄惨了绝大部分倒在了血泊之中,只有马队后面及时后撤的活着逃回了一部分。

侧面的蒙古鞑子看到正面出击了,也是想配合一下,于是也出动了,进行侧击。他们的损失小一些,原因是出动的晚一点,正面战场的惨状震慑了他们,他们中途而退了。

剩余的鞑子们已经胆寒了,这时只要喊一句“投降不杀!”估计就会跪下一片。快速支队中不知道有没有蒙古族的士兵,一般的士兵是不会蒙古话的。快速支队也不打算收俘虏,他们没法处理。

快速支队整顿队伍继续前进了。远处的鞑子们呆呆的看着他们,伤兵倒在路边哀号,快速支队对于这一切只是警惕地监视着,工兵清理了道路。马队就严整有序的继续出发向西行进,他们的时间很紧,行军任务重,杂事就顾不上了,只要没有挡道的,他们就是前进!前进!

侥幸活着的鞑子们看呆了,他们看不懂明军的行动。

......

我们再来看看嘉峪关的情况。

从五月二十四日中午接到命令,嘉峪关紧急动员起来修工事,全部的战俘都参加中心工事的修建。

这里缺少建筑材料,对于东部外城的修补只能采用这里最多的原料——石头来补救,用大小石块堵塞缺口,乱石阵也需要大量的石头。

这些战俘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处收集大石头,用驮马运到阵地上。用绳子、衣服、被褥改造成装石头的网兜,用马匹驼运。

整个外城之中,以及外城的东部城墙之外三道防线,全部是三十米宽的乱石阵。乱石阵中留出战车可以通过的通道,便于自己的军事调动。

主阵地分为三层,一、城墙以外500米(东部),二、外城的东城墙,三、外城的西城墙。

南北两侧各抽调一个营的兵力集中到外城布防,这样南北两侧就只剩下了一个营。南侧的阵地重新调整位置,以便可以策应中部外城阵地的作战。北侧隔着长城,就只能是单纯的防御了。阚文明要求两侧的守军各准备出一个连的预备队,做好随时支援中央阵地的准备,同时他们也作为嘉峪关向西面(新疆方向)防御的后备队。四个临时营中的两个临时营负责监押俘虏营的任务,他们还是向西防御的主力,以防止新疆方向准格尔的援军。抽出两个临时营(骑兵团的临时营也是骑兵)到中部前线,放在嘉峪关城中,作为反突击的部队使用。他们将在嘉峪关的东门出击,这个位置在城墙上的火力掩护之下,并且可以打击蒙古人的侧翼。

最主要的装备是十辆重机枪战车和火炮,它们的分配如下:

南北两侧各保留一辆重机枪战车,营连属火炮(82迫击炮10们,20直射炮两门)也保留,其余的重装备全部调到中心战场。

八辆重机枪战车中的两辆,拆下重机枪放到嘉峪关城头,可以居高临下射击,但是它的射界受位置的限制,远处就打击不到了,另外的六辆全部放到前沿,前沿阵地距离外城的城墙有一里(500米)。

为此就要考虑一旦前沿守不住,重机枪战车应该有便捷的后退通道,后退到外城城墙之下,作为第二道防线的主力,这就要在石头阵留下三条通道。

轻机枪移动便捷,分布在各处工事之中,移动也便利。

第二道防线是阚文明认为的主防线,这道防线如果挡不住,那就是在外城之内的浴血奋战了。从第二道防线撤退时,六辆战车只有通过一个城门才能退回来,这也不是特别有把握的。

如果战斗打到了外城之中,西侧城墙和嘉峪关城墙上的火力,再加上满地的大石头,阚文明还是有把握堵住准格尔人逃出去。但是守卫外城的两个营会有极大的伤亡。慈不掌兵,关键时刻必要的流血牺牲还是在所难免。

火炮比较好布置,全部分布在外城城墙、嘉峪关城墙、长城的城墙上。

直射炮和狙击手将担负打击重要目标的作用,重点就是准格尔人的指挥核心。

他们准备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不到两天,五月二十六日早晨,准格尔的十几万大军就逼近了嘉峪关,这几乎是被困于河西走廊中的全部蒙古部队了。

大战在即,战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414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