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405章:想亲征不容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405章:想亲征不容易

崇祯九年初国防军在青海的行动就是为了后续的、沿着河西走廊的西征做的前期准备,天气逐渐转暖,西征的准备工作更是紧张的进行着。

罗汝才在大西北的西疆巴尔喀什目前究竟是个什么状态,联省这边完全不知道,路途太遥远了,即便是派使者通一次消息,往返也要几个月,并且危险性极大。西路军是崇祯八年五月向西出征的,到现在还不到一年,到今年的夏季,他们有可能派出使者或者通过过往贸易的客商带来消息。

不过朱万化可以预计,准格尔蒙古对于他们的压力肯定不小。他们的西行通过了准格尔蒙古的区域,肯定会有阻力,阻力大小不好预测,原因是西北地广人稀,漏洞极多,他们能碰上多少蒙古军队完全看运气。西路军惊动了准格尔蒙古人也会引来他们进攻巴尔喀什地区。

朱万化给西路军设计的西进路线是从甘肃经过青海湖南侧,沿着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边沿进入新疆,在那里寻找塔里木河,沿着塔里木河到达南疆,南疆已经是巴尔喀什地区的南端了。这个路线有两处有少许艰难,其一是青海的一段人烟稀少,难于补给。他们是夏季通过这里的,避开了这一地区的严寒气候。这里的地形是高原,但是没有高大的山脉。他们有朱万化提供的地图,再寻找牧民向导,相信他们能够顺利通过。如果不是夏季,严寒恶劣的气候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第二个难点就是进入新疆后寻找塔里木河,这是一段不太长,只有100里左右,是沙漠边沿地带。只要稳重一些,侦查好线路大军再行动,通过也是不难。

这条路线已经避开了准格尔蒙古的主要地区,即便与蒙古人交战,蒙古人也无法调动大部队拦截他们,原因是长途跋涉数千里通信、调兵时间太久,大部队长距离移动谈何容易?

最大的问题还是,巴尔喀什会不会受到准格尔蒙古的攻击?攻击的力度如何?他们能否顶住蒙古人的进攻?所以说,国防军的这一次西征也是从战略上配合了西路军,解除蒙古人对于罗汝才的压力。

从战略角度说,国防军的西征也是对于康藏军的间接支援,准格尔蒙古人如果受挫,他们也会撤出在康藏的力量。另外西康、西藏都与青海交界,国防军没有向康藏边界进军是暂时的,到明年夏季国防军会乘着好天气向青海的南部进军的。

由于这一次西征的作战规模预计会很大,并且是消除威胁大明疆土安全的最后一个严重的隐患,如果能够达到拔除或者消弱准格尔蒙古的目的,那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明就不会有明显的外部、内部威胁了,这一战意义重大。为此,朱万化准备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以避免大的失误。

因为西征是一件大事,进入崇祯九年之后,联省衙门、大都督府为了西征之事举行过多次会议,国防军的高级将领和联省的高官都参与其中。因此当朱万化提出亲自出征之后遭到了多数官员的反对,例如洪承畴就说:“为君者亲征历来都是危及到国家存亡之大战,西征重要,但是远不能达到危及国家的地步,督军若亲临前线有些小题大做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前线毕竟有危险。”

更有甚者,马士英竟然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督军远行联省之内谁来主持大计?”

这些话有点僭越了,已经把朱万化比作了皇帝,仅仅没有说出“皇帝”两个字而已。这些话也有点马匹味道,不过马匹不臭,还微微的有点香味,起码朱万化没觉得臭。所以大家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还是有道理的。

以朱大典为代表的朱家人物也不同意他亲征,理由自然是担心他的安全。

老谋深算的朱大典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皇帝出征则命太子监国,你作为督军出征怎么办?不委派代理人,整个联省不安!官员们也不干。如果要委派,那么委派谁?用“监国”的名义,还是用别的什么名义?这种行为算不算僭越?天下人如何看?

朱大典提出的几问可是很严重。

朱万化到甘肃并没有出国,至于这么严重吗?又是监国,又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话过分了吧?

封建时代就是这样的,一点不过分!例如:康熙南巡只是到江南游玩而已,那也要任命太子监国的。

国家的“國”字,外面是一个城郭,君主居于城郭之中,君主离开了“城”就不是国家了,国就残破了。

上面这句话很迂腐,但是,它是千百年来封建帝王的信条,历朝历代的皇帝不会轻易的出都城,帝王离开了都城,就要有代理人(太子)监国,以保持国家完整,现代人觉得迂腐,古人都这么做。

所以朱万化长时间远离开封是很严重的事情,如果大家(对离开)都不当一回事,那就说明朱万化没有“君”的地位。反之大家都极其重视,那就说明大家把他看成“君王”了。

如果找代理人,名称好办,叫“代理督军”就行了,在现代“代总统”、“代总理”什么的常见,不是大不了的事。代理的人选可以是洪承畴、朱大典或者议会议长朱万文。可是朱万化知道,在明代不行,代理人选只有一个,那就是:朱钰!对此朱万化是不能接受的,并且对朱钰的影响极坏,他无形中就把自己当成“太子”了。推理下去,朱万化就把自己当成皇帝了。不管你怎么解释,天下人都会这么看!

所以说老爷子朱大典的提问非常及时,非常有价值。

朱万化立即决定:不能离开开封!但是西征之事他还要管,不是有电报吗?遥控指挥!自己任命自己当西征“总指挥”。这又是一个新的官称。其实按明代的习惯称呼,取名“西征大都督”也可以,总觉得与朱大典的官称有点重复。

不当总指挥,就用督军的名义指挥、下命令不行吗?

这是不行的,严格的说督军只能下达原则性的命令,例如:命令西征,收复河西走廊!更具体的命令就不能下达了。总指挥就不同了,与作战有关的命令都可以下达。

朱万化不能去,那就派陆军总监朱万杰亲临前线。他倒是不需要新官衔,陆军总监的名义够用了。

指挥系统就这样定下来了。

......

正当西征紧锣密鼓的准备之时,四川的第七师传来了消息,在四川的乐山地区,国防军保护交通线的驻军遭到了袍哥帮会残余势力的袭击,事情发生在三月底。

这一处运输线,是国防军对于康藏军的补给运输线,补给基地在宜宾,从宜宾通过乐山到达雅安,运输线是由国防军和康藏军共同守护的,沿途设立很多据点。

这条补给运输线从宜宾出来后沿着岷江的西岸一直向北,到乐山就改道沿着青衣江向西北奔雅安而去。这条运输线途径乐山并不需要进乐山城,这里是四川省的地盘,国防军也不能进城驻扎,因此护路部队的驻扎地点就是乐山城西侧的一处丘陵地带,运输线刚好在这里拐弯,改道沿着青衣江上行,地名叫做杜家场。杜家场是个村子,国防军的驻地距离该村还有四五里远,营地在一个高地上,周围没有民居。

四川的袍哥主要集中在川江(长江)沿岸,其他的地方也有。国防军沿着川江而上,把川江上的袍哥帮会连根拔起,彻底的剿灭了。国防军是把他们当做城镇

里的土匪来打击的,打击的手段也很严厉,这自然会引起其他各地袍哥帮会的惊慌和仇恨。乐山也是个不小的码头(旱码头,非航运),国防军只是占领了长江沿岸,没有占领乐山,此地的袍哥也就幸存下来,川江上逃脱的袍哥成员跑到这里的也不少。

护路的国防军只是一个班,加上五十名康藏军,一共六十多人,在这里驻扎了几个月,此地的袍哥就把这里的情况摸熟了。帮会的特点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有仇必报,他们就是靠着这股狠劲立足于社会的,所以现代人称之为“黑社会”,国防军称之为城市土匪。

他们也知道国防军不好惹,因此,居然组织了五百多人,企图仗着人多势众,用偷袭的办法报复国防军。

土匪黑帮的这个决策有点一根筋,没脑子,他们也不想一想,就算这一仗打赢了,国防军能不剿灭他们吗?只能说这种人很疯狂,没有理性。

袭击是夜间进行的。

军营不是百姓的村庄,夜间也有岗哨。帮会的土匪不是军人,不懂得隐蔽的战术动作。双方差距太大,还没等他们靠近就暴露了行踪。

数百人前来偷袭,定然是来者不善,那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当然会狠狠的打。军营里的六十人全部悄然起床,穿好衣服,带上装备,进入阵地。他们还有平时不用的一件武器——探照灯,这回派上了用场,可惜只有一盏探照灯。

首先打响的不是枪炮,而是地雷。驻扎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下,焉能没有防御?营地四周,铁丝网、地雷俱全。

地雷一响,探照灯就点亮了,雪白的光柱就扫向了四方。国防军还有照明弹,掷弹筒按照探照灯指引的方位连连打出三发照明弹,偷袭的一方已经无可遁形。遗憾的是,一个班的武器有限,只有一门掷弹筒算是重武器了,四年式步枪有六只,其余的是喷子盾牌等等,康藏军的五十人有十支新式火铳,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武器了。

目前的交战距离在200米以上,这是地雷埋设的最远距离。因此,只有六只步枪和掷弹筒能够开火,其他的武器够不着。

掷弹筒的发射速度非常快,一分钟可以打25发,现在的弹头装的全部是黄火药,爆炸力猛烈,烟雾不大,凡是人多扎堆的地方全部被炮轰一遍,主要的战果都是掷弹筒创造的。但是掷弹筒打不远,最多250米,二三十发炮弹之后就停下来了,敌人跑远了,失去了目标。在照明弹、探照灯的配合下,步枪的准确度也很高,就算一支枪消灭两个人,也能毙伤十几人。

黑社会的打手都是狠角色,都是斗狠不要命的主。但那是面对懦弱的民众百姓,真要碰上军队,上战场作战,面对血淋淋的伤亡,一个个的就都草鸡了,溜的比谁都快。眼前的战斗场面他们是绝对想不到了,哪曾想几十人的小兵营还有大炮?否则也不会来。因此,枪炮一响,身边的伙伴弟兄一见血,立即一哄而散。

事后按照打扫战场的统计,这次短暂的交火毙伤62名以上,数字不准确,是因为统计不出负伤逃走的,这62名是遗留在战场上的。

国防军没有追击,夜间视线不好(月底,天气漆黑),贸然出击会有伤亡。第二天天亮之后才打扫战场,结果是一个俘虏都没有,轻伤的都跑了,留下的最多勉强有一口气,还不如给他一刀算了。不过留一口气也有点用,起码知道他们是乐山的袍哥。之后挖个坑,把62具尸体全部掩埋了。

守卫驻军只有六十人,也没法出击清剿,只能坚守营地,向长官报告,等待长官处置。

--- 第405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