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400章:崇祯南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400章:崇祯南迁

朱万化现在已经有三子一女,并且还可能继续增加。如果他拥有更多的女人,那么子女定然成群。做为帝王,子女成群不一定是好事,即便寻常百姓也是一样,那些大家族的子女为了争夺家产,什么新鲜事闹不出来?康熙皇帝十几个儿子,争斗夺嫡的故事成就了多少小说和影视剧?

所以面对清国送来的美女,朱万化还是能够冷静处置的。他告诉夫人章氏(内宅归章氏管理),在内宅中先给他们安排差事,不能整日的无可事事。服装都换了,以后不准再穿东瀛的衣服,都重新起名字登记户籍。

首先要做的是秘密的审查,东瀛亡国了,有深仇大恨的难免存在,因此,要注意发现不稳定分子剔除出来,适当的处置,不要出现意外的事端,这种事情是有可能的。其次是教育,汉文化的教育、女子规矩的教育,唱唱跳跳的事情不要干了。好在现在的东瀛人都会说汉语,语言障碍不大,教导他们要容易一些。

朱万化说:“这些人年龄还小,最大的才十六岁,如何处置这些人,容以后慢慢想办法。比较好的处置办法,当然是选择合适男人嫁出去。”

章氏在朱万化身边多年,是了解他的,但是见了这么水灵的女孩还是难免担心,朱万化的这种安排使她放下心来。下面的事情按着她相公说的办就是了。

如果这些东瀛女人朱万化都送给别人,这就不正常了,超出常理定是妖!别人不能理解,反而会议论纷纷。因此,这些人必须留下,这就正常了,平平静静。朱万化不愿意多事,就只能这么处理了。

......

清国使者岳托离开开封前往京城继续自己的朝贡进程,但是他在京城遭遇了冷落的待遇。倒不是朝廷有意冷落他们,而是朝廷上下都忙着搬家,迁都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顾不上他。

岳托在鸿胪寺(外交部、国家宾馆之类的职能)闲住了六七日之后,才被召见,并且过程简单,皇帝远远的坐着,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岳托进献了礼物,得到了回礼就出来了。

岳托的贡品远不及对开封的贡品丰厚,没有稻米一项,只是金银财物,美女六名,一切都次了一等。朝廷的回礼尚可,有绸缎布匹、茶叶、瓷器、玉玩等。

办完差,岳托返回了清国。朱万化提出的维护清国安全的三条意见清王皇太极基本认可,但是他提出了一条:挽留顾问官李定国。看来皇太极对于李定国评价颇高,有点依依不舍。

后来经过双方协商决定:以北海道的战端为准,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之后,李定国即可返回。按照朱万化的估计最多一年的时间,北海道就平定了。

......

过完年,督军朱万化拿出来一条建议:工房升格为工部,原工房侍郎周延儒升格为工部尚书。

在大明的官场上,除了正经的六部尚书之外,还有不少挂尚书衔的官员,例如总督、巡抚大多挂着尚书的头衔,因此,联省衙门任命一名尚书也不太显眼。

工部之下设:农、工、商、交通四个司,适当的增加 工部的官吏。这等于工部的职能扩大了,人力加强了。

朝廷的工部下属部门也称作“部”,主官是员外郎,这个叫法容易混淆,例如工部之下还有一个小工部,所以朱万化改称“司”,这是与官府不同的,司的主官称为员外郎,与朝廷一致,同时也区别于联省的其他各房和侍郎官职(员外郎低的品级于侍郎)。

现代国家的“部”之下设“司”,朱万化就是引用了现代的称呼名称。但是“司”的名称古已有之,明代的人也懂,并不新奇。

朱万化认为,国家的经济才是根本,国力强不强就

是看经济能力。现在工部的四个司还是太少了,将来还会增加,目的就是要有效的管理国家的工商经济。原来的工房,或者说大明的工部对于经济的管理太过粗放了,基本上是没有管理,也不会为发展经济出谋划策,对农业、工商业是放任自流的状态。

联省衙门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所以工房就必须改革、扩大。

朱万化希望国家能够主动的指导经济的发展,起到引路的作用。这种管理是宏观的,绝对不会任命官员做厂长,工厂的老板永远是老百姓,工厂再大,厂长也不是官员,更不是工部的下属,官府衙门也不会为工厂赚钱、赔钱负责,也不会为卖不出去的商品下达“政治任务”,什么“政治烟酒”之类的笑话是不会出现的。

农业司管理农业、水利工程。工业司管理工矿企业。商业司管理商铺、流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把银行交给商业司管理。

在现代,银行太重要了,国家单独设立中央银行来管理,现在的曙光银行还达不到那个水平。在此之前曙光银行就相当于民间的商铺、银号,现在提升到官方的身份,已经跃进了一大步。在银行中朱家所占的股份,与国家的股份利益如何分割,还要一步一步的试探,所以银行归于商业司也是试探的一步。

最后就是交通司了,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海上航运、邮政、通信等统归交通司管理。

对应的各个行省的工房也要扩编增加对口的部门,并且根据本省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

朱万化是督军,督军的权责在联省内还比较模糊,官员们是把朱万化当做“主公”来对待的,那就是一方的诸侯、军阀。但是朱万化尽量的注意,不要使督军的权利过大。所以像这一次的改革,他没有下达命令,而是用建议的方式提出。

按朱万化设计的程序:这个建议先交给联省衙门议论,是否可行,进行修改完善。然后交给议会表决,因为改变了官府的结构框架,事关国家大计,所以是要通过议会的。议会通过之后,由执政官来执行,并提出主要官吏的人选。最后交督军批准就算完成了。

朱万化这个建议主要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同时也有逐步升格联省衙门的意思,联省的地位也需要一步一步的提升。

......

崇祯对于迁都很上心,在他的催促之下迁都的步伐越来越快,正月里,太子和各位王子已经分批南行,选择不同的路径,并且极顺利、安全的全部到达南京。即便如此,崇祯还是嫌太慢,他觉得南京的宫殿,六部衙门都是现成的,皇帝过去就可以了。钱粮财物全部留下,还有什么好耽搁的?于是,他不顾大臣们反对,决定过了正月就立即南行。

这是崇祯同志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坐在北京,近在眼前的联省对他压力太大,压的他透不过气来。

皇帝出行也的确太麻烦,需要准备的事情太多了,仅生活用品都是庞大的数字,紧急改装的龙舟还没有竣工,运河中浮冰还太多,事情千头万绪,时间就一天一天的往后拖。在皇帝和大臣们反复交锋之中,择出二月初九日是上吉之日,大吉大利,宜出行。

二月初七,内阁宣召,位于南京的太子朱慈烺(lang)监国。二月初九清晨皇帝的銮驾出了紫禁城直奔朝阳门码头,登龙舟启程。除了户部、兵部尚书事务繁忙需要拖延几日之外,内阁、六部、科道御史等大批官员随行。大船三十五艘,小船十几艘。运河沿途的船只两天之前就禁行了,在宽敞的河道中,皇家的大船队出发了。

运河的黄河以北的河段,在严寒的冬季也是结冰的,但是这条水路繁忙,往来船只特别多,在加上官府

的管理,是很少封河的,只有特别寒冷的深冬季节才会冰封。现在已经是春季,运河已经可以行船了。

这个时代在运河上行船,是以篙桨为主,辅以风帆,或者拉纤,所以船只的速度不快。朱家的运河航运公司已经开通了,航运公司的客船是蒸汽机动力的,当然要快的多。但是崇祯皇帝是不会乘坐的,第一,崇祯对于金华朱家极其反感,怎么可能坐朱家的船?第二,皇帝的出行队伍太庞大了,运河航运公司才有几条客船?不够用。

京城到济宁有一千多里,皇家的船队走了八天才到达济宁北。

在这一段,运河的大码头应该在济宁,这里是大城镇,河道衙门也在这里,此处还有桥梁(就是清明上河图上画的那种)。但是,由于铁路通过运河的地点在济宁以北一百多里的位置,铁路与运河交汇,自然就成了大批货物的集散地。因此,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地名——济宁北,并且日渐繁华,铁路通车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在济宁北就形成了一个大集镇。运河上的码头也是一再的扩建,航运公司占据的码头和火车站成了这个集镇的中心,码头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为了有效的疏导人流,当地的官府禁止在这个广场修建建筑物,这种广场在大明还是不多见的,但是,它却是交通枢纽必备的,当然了这也是朱万化的授意。不远处就是济宁北的火车站,火车站的前面同样有一个广场。

二月十七日,皇家的船队到达了济宁北。

联省的官员决定在济宁北迎送圣驾,因此从这一日的早晨,济宁北的市面上就布满了士兵,虽然没有全部戒严禁行,但是码头广场却戒严了,闲杂人等不准进入。

联省出面的主要官员有:执政官洪承畴、执政副官朱万武、礼房侍郎孙和京、山东巡抚卢象升、山东布政使朱家栋。

出面的官员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对于皇帝的迎送是最隆重的,按说朱万化应该出席主持,权衡再三,还是觉得不妥。第一,崇祯对于朱万化恐怕是恨之入骨了,朱万化的出现定然导致崇祯的不快。第二,要考虑联省官员的感受。朱万化到现场也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无形中会打击联省官员的尊严,因为,在他们看来,朱万化虽然不是皇帝,却是他们的主公,其地位也不低,凭什么三跪九叩首?第三,要执行逐步强硬的策略,对朝廷的态度要开始有所变化了。

洪承畴是联省执政的第一人,他的出面就代表了联省。朱万武以执政副官的身份出现,其目的是表示有朱家的人到场了!礼房是职责所在,必须要出席。山东的大员是本地的地主,理应到场。但是联省其他的官员就不必出席了,对皇帝礼节到了即可,用不着特意的捧他。再者说,这许多官员还都有沉重的差事,哪能全部放假,衙门关门呢?

时间临近中午,有通信传报,皇家的船队马上就到,远远的已经看到了不少船只的桅杆。

一众官员在洪承畴的带领下来到码头前的一处高台,这里是码头运输票房、货栈等建筑走向码头的一处平台,地势较高,平整开阔,每一个官员的前面都铺着一块红毡子,那是下跪行礼的位置,在这里行礼,船上的人能够看到。

洪承畴他们也不知道皇帝下船不下船?如果不下船,就在这里叩头了,甚至不停船的可能都有。如果传召上船觐见,则递上名单,按照皇帝点名上船觐见。如果皇帝下船,则在码头广场举行欢迎仪式,仪仗队都带来了,场子也准备好了。还有联省给皇帝的见面礼,和给船队补充的食品、蔬菜、肉类、淡水等等。这个迎送还是做了多手的准备。

济宁北的迎送是个什么场面?且听下回分解。

--- 第40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