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77章:阿巴坎决战(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77章:阿巴坎决战(一)

坎斯克城中竟然有接近五百人,除了三名蒙古男人,20多名蒙古女人之外全部是罗刹人。短暂的战斗罗刹人伤亡了70多人,其余的四百人做了俘虏。城堡里的蒙古女人就不用解释了,大家都明白。

杀入城中的蒙古和热河军人也伤亡了36人,伤亡也不小了,超过了百分之五,好在吴三桂没有受伤。俄军人高马大的,手中武器又好,这个伤亡也是必然的。

对于俄军战俘大都督府有明确的规定:就地审查,军官全部枪毙,其余的要押解到辽宁进一步处理。对俄国人处理的这么狠就是因为这些人在名为“探险”实为侵略的过程中,对于蒙古人、汉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犯下的罪恶太深重了,他们对于当地居民就是赶尽杀绝。所以国防军对于他们的处理也绝不手软,能够留下普通士兵去做苦力已经是慈悲为怀、法外施恩了。当然,这些战俘到了辽宁还会审查,还会杀掉一批。

目前入侵到唐努乌梁海的俄国人中间,估计会有一些后世知名的人物,像哈布罗夫就应该在其中,但是朱万化对于这些人没有一点兴趣,留下全无用途,杀掉、埋掉就可以了,名字都懒得过问。

战后,吴三桂恋恋不舍的归还那只左轮手枪给阚文明,阚文明也很大度,说这只枪送给你了,算是对于你的功劳的奖赏。同时又给了他三百发子弹,说是子弹用完了再给你补充。吴三桂惊喜万分,赶紧把枪收入怀中,拉着阚文明的手一再感谢。

国防军的望远镜、腰表、左轮手枪,被当做礼物送给大明官员的不少,阚文明并不违例。

坎斯克需要留下留守的士兵,但是一定要有炮手,对此,坎岱道尔吉倒是有准备,阚城的炮手被他调出来不少这里就可以安排了,再安排一些新炮手跟着学习就可以了,国防军也要留下人,因为通信还是必要的,他们与大军之间就只能使用灯光通信了,无线电通信设备还没有那么多。

就这样,坎岱王爷的大军越过坎斯克后,又连续收复两座城堡就到达了阿巴坎附近,这里有一条细长的湖泊,长达六百多里,我们就叫它“阿巴坎湖”吧。

大军的行进是需要水源的,人要饮水,战马也需要饮水,因此沿着河流湖泊是最佳的行军路线,这支大明的联军(蒙古军、热河军、国防军的联军)就是沿着细长的阿巴坎湖的西岸一路向南行进,到了湖泊的最南端就是阿巴坎城了,没想到这条细长的湖泊造成了联军的良好战场态势。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俄国人不可能不知道,何况还攻陷了他们的三个城堡呢?

俄军的反击终于到来了。

由于去年的阚城大战中有逃回来的俄军士兵,所以,明军、蒙古军的战斗力他们还是了解的。按说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就是赶紧主动的撤出唐努乌梁海,以避免战败的耻辱和损失。但是侵略者的野心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的冒险精神也是根深蒂固,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也不过分,在唐努乌梁海他们已经经营了十几年,舍不得放弃,是要拼一拼,直到彻底的失败也未必死心。

针对明军的超强战斗力,他们想出来的战术更加疯狂,他们想用骑兵的人海战术化解明军的超强战斗力,他们想集中他们所有的骑兵,来一次漫山遍野的集团冲锋,在开阔的草原上,用数以万计的骑兵的海洋来淹没明军。

经过多方的侦查,他们已经掌握了明军联军的人数、动向和行军路线。在请报上他们处于暗处,明军处于明处,他们占了便宜。

明军和蒙古军不是没有侦查,他们的斥候放出去十几二十里,广泛的伸出触角侦查俄军的动向,这也是他们最大的能力了,也是斥候侦查的最大范围了。但是终究比不上已经在这里经营了几年的俄国人。

俄国人向远东地区探险的行动,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得到俄国沙皇的授权,尽管沙皇可能同情和赞赏他们,毕竟还没有正式的官方支持,因此,其规模还不是很大。这些“探险者”凭借着先进的火铳、火炮,几千人,甚至是几百人,就在远东称王称霸。所以到去年阚城大战时,他们在唐努乌梁海地区不过是六七千人。阚城一战就被消灭了一半,如果不是冬季的严寒保护了他们,恐怕去年他们就被彻底赶出这一地区了,积累了数十年的努力,瞬间就要化为了泡影。

人海战术是需要数量庞大的军队的,俄国人有那么多的军队吗?

为了垂死挣扎,为了做最后的拼搏,从其去年起,他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游说了欧洲国内的一些大佬级的人物,征集了一些财力、物力和军队,最重要的是居然用借兵的方式,调集了一万五千哥萨克骑兵,在俄国,这是了不起的战斗力了。其他的部队也调集了一万多人,枪械弹药充足。

哥萨克骑兵之外的一万人部队是哪里来的?

这个年代俄国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只要说服奴隶主,给出一定的代价,就会有大批的奴隶充作兵员,那一万多人的步兵就是这样凑集起来的,稍加训练就来到了唐努乌梁海。

本地原有的四千多人也扩充了不少本地的蒙古人形成了两万三千人的俄国人、蒙古人混编的骑兵队伍。这样算下来,他们差不多就有了接近五万人的部队,并且绝大部分是骑兵,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力量是空前的强大了。此外,他们还通过他们扶植的傀儡蒙古王爷,调集了漠北蒙古的两万多骑兵。蒙古人是亦兵亦民,男性的牧民召集起来就是骑兵队伍,这两万骑兵实际上就是两万牧民。这使俄军的军队总数有了七万多人,并且基本上都是骑兵。如果这支力量放在欧洲,那也是能够扫平一两个国家的力量了。能够动员这么多的力量,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因此,他们也就野心膨胀起来,甚至想一战而收服整个蒙古,进而威胁“契丹”。

中国的北方,在明代之前存在一个“辽国”,它后来改名“契丹”,也是曾经很强大,疆域辽阔的国家,契丹后来被金国和蒙古人所灭。俄国人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向东方扩展“探险”,所以他们认为在东方就是“契丹国”,对于“大明帝国”反而知之甚少。所以直到后世的现代,俄国人依然把中国称为“契丹”,现代俄语中“中国”一词就是“契丹”的音译。

有了七万军队,俄军的统帅就想出来一个人海战术,他们要尽可能的一次吧七万人的部队全部投入战场,来一个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人海战术,淹没敢于“进犯”的“契丹”军队。他们部队的人数是契丹军的二倍,因此也是信心十足。

所以当他们知道契丹军沿着阿巴坎湖西岸向南行进时他们觉得机会来了,七万大军,号称十万全线出击,契丹和蒙古的三万多人就成了背水一战,他们要把契丹人全部赶入湖水中淹死。

漠北蒙古的大草原并非一马平川,大部分还是属于较平缓的丘陵地带,越接近阿巴坎地势越平缓。俄国人选择的战场就是阿巴坎以北一百多里的地方,这里的湖泊有二三十里的宽度,匆忙间是无法度过的,北方的湖水即便到了夏季也是冰冷刺骨的,人下去游泳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位置,俄军的七万人马兵分三路,用包围的态势就围了上来。

国防军为了通信和侦查的需要,气球已经升了起来。如果处于山顶的位置,气球的观察范围可以达到百里以上,这就要看天气情况了,阴天的时候是绝对看不到那么远的。

按说俄军应该采用夜战,到了黑暗的夜间,视力不好,各种火器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不是极为有利于俄军吗?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俄国人还是蒙古人,都会以肉食为主,因为这里是牧区。因此他们是绝对不会有夜盲症的,这都是有利于夜战的条件。

但是,极为可惜,这里是接近北极圈的地方,现在是农历的五月,相当于公历的六七月份,正是太阳到达北回归线的时间。目前的北极就是漫长的白日,太阳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一圈一圈的转,就是不落山!所以漠北蒙古的太阳也是将将的接近西边的地平线,就再次升起。总之,现在这里没有黑夜,永远是白天!夜袭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个大阴天,但是,没准你刚刚把部队运动到位,乌云散去,又是太阳当头了。

没有夜袭,就只能白天明着干了。

在俄军运动中,明军一方的侦探和气球的观察员就侦察到了俄军的动向,随着俄军的接近,俄军的人数、意图就越来越清楚了。这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决战!

战场上的态势比较严重,时间不多了,需要紧急的处置,因此几位主官就集中在一起商议对策。

敌军的规模空前,俄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他们的步兵以火铳、火炮为主要武器,他们的骑兵半数以上都是顿河马,真正是人高马大,哥萨克骑兵在欧洲是无敌的劲旅。

坎岱道尔吉有些慌乱了,他知道自己陷入了死地。东侧是二十里宽的冰冷的湖水,南、西、北三个方向都是不少于两万的俄军,除了决战没有退路!可是自己只有三万多人,国防军纵然很强,可是只有一千人,能顶得住吗?

这个问题,不光是坎岱王爷,吴三桂也是这样想的。就是阚营长,他也没有太大的把握。毕竟人数差距太大,并且对手也是当今世上的强军了。

打不打?这没有可商量的,没有退缩的余地!后退无路。现在是怎么打的问题,对此,就只有看阚文明的了。阚文明也没有什么可推让的,因此,阚文明说道:“我们的背后是阿巴坎湖,这看似不利,实际上对我们是有利的。其一,兵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背靠湖水会极大的激发我军的士气,每一个人都要决死而战!其二,我们的背后无忧,我们的身后绝不会有敌军,也就不必设防,我们不会被四面围困,这就使得我们节省了一半的兵力。这对于兵力不足的我方是有利的。

时间紧迫,其他的就不说了。

我们刚刚走过的那个高地,面积比较大,差不多方圆三四里,我们的三万多人可以屯兵其上,不会太拥挤。现在我们全部人马后退到那个高地之上。”

这里是丘陵地带。说是高地,其最大高度不过二十多米,边沿很平缓,并且树木不多,骑兵是可以冲锋的。

阚文明继续说道:“坎岱王爷的部队,全部列队于山顶以东地带,并做好战斗准备。敌军是可以三面攻击的,当前沿的那一面出现危机,防线被罗刹人突破时,王爷的骑兵要乘着地势,居高临下地进行冲击,把罗刹兵打回去。当敌军败退时要选择一个方向,强力出击,彻底的击溃其一路。其他的就只能见机行事了。”

“吴公子的两千人,与我军合兵一处,你们士兵的主要任务是用手榴弹击退进入三十步之敌军,火铳也可以打,近战的大刀、长矛、三眼铳也要准备好。”

“进入高地之后,我军需要修筑阵地,现在时间已经很紧迫了,王爷要派出1000人协助我们施工,我们的工兵会指挥他们的。”

“坎岱王爷,吴公子,敌军尚有三十里的距离,顷刻即到,我们立即退回后面的高地,行动要快!请你们下命令吧!”

三万多的大军,后队变前队,立即向后,登上那个高地备战。这一场决战谁胜谁负?且听下回分解。

--- 第37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