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75章:原始的电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75章:原始的电话

济宁到开封段的铁路工程进度也很快,因为是平原,有没有河流,没有桥梁,只要加高夯实路基,铺上碎石、枕木、铁轨,铁路的主干工程就完成了。目前的状态时路基车站等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速度快,铁轨供应不上,如果保证铁轨供应,则预计一年的工程极有可能提前。然后还有信号系统、车站,培训铁路员工等等。

其中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开采石料,破碎成大小合适的碎石,虽然有破碎机,依然是最辛苦的工作,石料场的劳动力全部是日本苦力。

由于山东的一段铁路已经开通运营,民众们对于铁路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即便没有见过火车的人,也会听到别人描述,知道那是可以运送货物,可以乘坐出行的车,并且速度很快,乘坐舒适。

河南段的铁路开始在铁路沿途城镇张榜招收员工,列出的基本条件虽然普通,可是要求识字一千以上,能写会算,这一条对于明代的人就算高标准了。其他的就是年龄、性别、身高、健康等普通条件了。百姓们发现居然招收女人!这在大明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售票员,列车员这两项都是男女兼收,条件相同。

明代的百姓并不迟钝,他们都看明白了,能谋到铁路员工的职位,那可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吃饭再也不用看天气,并且活计不辛苦,穿着整齐的在车站上晃来晃去的就按月拿薪水。这等好差事太难找了,于是凡是够条件的,或者自认为够条件的就纷纷涌来报名

河南的初级教育新式学堂已经在开封办了一所,目标为工商的普通职业学校也办了一所,年初已经招生开学。河南本地原有一所为棉纺织业培养职员的学校,已经开办了三年。这些学校招生的情况一般,很多富人子弟还是把科举当做第一目标,因此,新式学校似乎沦为二流学校了。可是,这一次铁路招收员工让不少人看明白了,招收的对象似乎就是新式学校的学生!这可是又让新式学校火了一把,又一批新学生涌进了学校。

青岛到济南段铁路由山东省官府组织征地施工,出资方也是铁路公司,这一段在八年初同时开工建设,但是预计工期至少两年,原因就是这一段需要数座桥梁。在线路的选择上尽量避开山地,即便如此,还是有少部分路段是通过山地的,山地路基的土石方数量要大得多。线路没有经过大的河流,小的河流也不少,因此就需要桥梁。

完全钢架的桥梁还是过于奢侈了,现在的钢产量还不高,大尺寸的型钢也超出了现有的轧钢能力,因此就要尽量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在现代,这样的桥梁构件无论是钢架还是钢筋混凝土的梁,都是由桥梁厂制作成标准构件,运输到现场安装。目前的铁路工程还达不到这种专业化的水平,混凝土构件都是现场制作。

制作桥梁构件,对于朱家的工业来说有两个新课题:一是要轧制螺纹钢,此前只是制造过桥墩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一般圆形钢条就可以了。但是桥梁的横梁构件,承受拉力的主要钢筋是需要预应力的,这就非螺纹钢不可了。第二就是预应力构件的制作,需要相应的工艺装备。

什么是“预应力”呢?就是承受拉力的钢筋,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使用拉力机械拉伸这部分钢筋,使其产生微小的弹性拉伸,然后固定钢筋的两端,保持这个拉力变形,直到混凝土浇筑完毕,彻底的固化。这样的混凝土构件,其承受拉力的部分的钢筋已经拉紧,因此就更加坚固,承载能力更强。钢筋预先承受了拉紧的应力,所以就叫做“预应力”构件。

这些预应力梁的断面都是丁字型的,丁字的那一横就是桥梁的上平面,它的内部是承受压力的。丁字的那一竖,在梁的下部,承重时,这部分是承受拉力的,预应力的钢筋,就在这个部位。

桥梁的横梁还有一个热胀冷缩的问题,夏季炎热桥梁的横梁就膨胀,尺寸长了。如果横梁的两端没有放膨胀的措施,桥梁就会被挤压损毁,甚至可能垮塌,整个桥梁就废了。所以横梁的端部下方有钢构件的滑道,横梁端部水平方向要预留

缝隙。绝对不是横梁搭在桥墩上就完事。

现代的桥太多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注意一下,桥梁上的滑道机构,端部的缝隙都是可以看到的,大型桥梁上都有。

有利于桥梁建设的条件是,这一段路线经过的河流,没有需要考虑行船的河流。因此桥梁不必加高,这就极大的减小了工程量。

......

电报通信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量剧增的铁路调度信息的传递需求,为此,在年初朱万化责成台湾的科研机构和电子管设备厂研制电话。半年之后第一批电话的样机开始在台湾的铁路线上测试。

这种电话的关键部件就是一个耳机一个话机,它就是最老式的摇把子电话。对应目前铁路的需要,它有两种接线方式。头一种就是专线方式,例如甲乙两个车站分别设一个话机,两条电线把它们固定连接到一起。要求通话的一方摇动手柄,实际上是摇动了一个小型的发电机,电波使对方电话的电铃响起来,然后双方拿起听筒开始通话。电话的电力供应是话机箱底部的一个酸锌电池。酸锌电池可以用直流电机充电,反复使用很长时间。

这种专线电话是不能连接其他电话的。对于铁路调度来说,相邻的两个车站,通话最为繁忙,于是每个车站的调度室就需要两部分别通往上下两个相邻车站的专线电话。这种连接可靠,信息沟通迅速,绝对不会联系不上。

在台湾第一批测试的电话就是这种专线电话,每一部话机都有固定的通话对象,不能随心所欲的连接其他的通话对象,从功能上看有点类似对讲机。

另一种接线方式就是话务员转接。这就需要划定一个范围,设立一个中心的电话机房,所有的需要转接的电话线路全部集中到这个机房中,就是说,所有的电话都是连接到接线员的工作台上。对于目前的铁路来说,从青岛到开封设一个电话机房就可以了,比如可以设在济南,这就是一个电话的区段。铁路过了开封就算做下一个电话区段了。

这种转接电话的工作方式是:有通话要求的话机摇动手柄,接线工作台上对应的振铃就响了,也可以用一个小旗子让他晃动起来,使接线员知道是哪一部电话需要接线。

用信号灯表示会更方便一些,但是朱家还没有灯泡这种产品。按朱家目前的技术,灯泡是可以制作的。灯丝用的金属钨,中国并不缺乏,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钨矿蕴藏量最大的国家。有了钨矿石,金属钨的冶炼并不困难,拉丝也很容易。朱家有玻璃技术,也有抽真空的设备,制作信号用的小灯泡还是能做出来的。朱万化一直没有发展工业用电力,主要是基础理论,检测仪器仪表的欠缺,另外,暂时也不需要。但是信号设备一旦需要,还是可以制作一些电器产品的。

接线员接通他的电话,问他需要转接哪一部电话,然后用振铃通知被转接方准备接听电话,双方都做好通话的准备了,线路也就接通了(接线用插头方式),双方就可以通话了。双方通话完毕,挂机后需要再次摇动手柄,通知接线员拆线。这就是一次完整的通话过程。

从这个过程你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接线员或者是几个接线员共同操作一个工作台,能够管理的电话数量是有限的,数量太多他会管不过来的。按现代的说法,这就是一个电话局,这种电话局几百部电话的数量就是极限了,所以最早的电话号码就是三位数,如果需要跨局接线那就是长途转接了。

我们再关心一下线路,老式电话的线路都是单线架设的,所以电话应用的初期,路边的电线杆子上,都是一排一排横梁,每条横梁上都有十几对线路,密密麻麻的都是电线。多股线的电缆是稍晚的后期产品。朱万化所设计的线路用电线倒是比较先进,使用铜芯的多股电缆。它的难点在于各条线间的绝缘和多股线的编织机。

绝缘的办法是挂胶和缠绕丝线,编制技术其实就是古代的打麻绳技术的延伸,只要线的股数不是特别的多,还是容易实现的。

古人打麻绳的设备并不算复杂,

但是,如果不使用图形,单独用文字描述有点困难。简单的说它就是两个相对的木架子,架子上压着重重的石头,目的是绷紧绳索,保持拉力,中间有一个关键的多股线合股的梭子,安装好各股线坯之后,一个人摇动一个连杆机构,数条麻绳就同时编织出来了。这种原始的机械,稍加改进,就可以生产多股电缆,也可以用于单股铜线缠绕绝缘丝线。

假如一次编制是四股线合编成一股,合编后的线再一次合股编织就成了十六股,再编一次就是64股了。多股电缆就是这么编织出来的,外面加上护套,就成了电缆。

顺便说一句,铁索桥上使用的多股钢绳,也是这种机构编织的,不同的是:编织钢绳时,中间要加入棉线,棉线中浸泡了润滑油,润滑油是保证各股钢丝几间的滑动,使钢绳受力均匀,因此,也就增加了强度,润滑油还有防锈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钢丝绳总是油乎乎的。

多股电缆中有几十、几百股的线,怎么编号排出顺序呢?就是如何找到需要的那一根线呢?这是用颜色区分的。假如电缆中有两百多条线,并不是需要两百多种颜色,真要有那么多的颜色,人也是分辨不清的。实际上颜色只有八种,如何区分编号是个学问,办法是有的,太专业,说起来太罗嗦,我就不说了。

现代的通信电缆都是埋在地下的,为了防止电缆护套破损进水破坏电缆的绝缘性,其护套是很坚固的(早期电缆护套是铅皮),并且需要风泵不断的向电缆中充气,电话局机房里有机器轰鸣的声音,那就是给电缆打气的气泵在工作。电缆一旦泄露高压的空气也可以防止地下水渗入电缆,并且根据压力下降的变化规律,可以大致的判断出破损的位置,便于查找维修。因此电缆的接头处都有人工修补的护套,形成一个大包,就是防止漏气的。目前朱家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只是采用棉线编制物加橡胶制作护套,电缆架空,不采用充气技术。朱家早期的电报用水下电缆是单股线电缆,渗漏影响轻微。

这种电话系统,对于这个时代是足够用了。如果研制过程顺利,不出大的问题,在济宁开封段铁路投入使用之前,就可以应用了。

电话在铁路的通信中应用成熟之后,就可以引入到军队、官府衙门,增加一种便捷的通信工具,进而可以扩展到民间民用。朱万化觉得电话的普及应用还是太超前了,目前的邮政电报业务已经足够了,他还不上普及电话应用。

......

建立联省之后,朱家的兄弟们除了老五朱万雄之外都来到了开封任职。因此,从去年底朱家就在开封城里购买了一处大宅院及其周围的空地,开始建设大型的朱家私宅,在大宅院之内划分小院子,每一个小家庭都有独立的院落,就是不在这里的老五也是考虑在内的。还要有公用的花园子、子弟读书的私塾、大厨房、公用仓库、下人仆人的住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朱家的护卫士兵也不少,就要为他们建营房,这个营房就在朱府正门的对面。这就等于朱家建起了一条街巷,后来这条巷子就叫做朱家巷。

好在督军府的一侧,新建有作为联省地位象征的朱家宗祠,因此,宅院中免了家庙一项。

朱家人口多,财力雄厚,即便做家长的朱大典和朱万化极力主张不可太铺张,那宅院的规模摆在那里,作为大家族的私宅,其宏大的规模还是减不下来的。

朱家宅院的建设,除了通常人家的陈设之外,更是增加了现代的设施,例如,院子里有专用的水井、泵房、水塔,供给各处自来水的需要,各房都有数个水洗厕所和浴室,因此,有完善的下水排水措施。有专用的锅炉房,给浴室供应热水,冬季供暖。有利用地下水温差的室温调解设施,在炎热的夏季,用冷水为室内降温。

除此之外,还有朱家特别需要的通信设施,有线、无线电报和灯光通信都有。

预计到了秋季住宅就会施工完毕,朱家的各房将陆续入住。

--- 第375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