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72章:进军雅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72章:进军雅安

九月初六,李岩带领的先头部队,越过了数个的城镇来到了雅安城下。雅安城的情况他们已经有所了解。这里就是西康的头号大领主贡布多吉的地盘。据探报,贡布多吉拥有数千人的军队,有人说他的军队有两万人,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是雅安城里的部队就有三千之众。这对于和平时期的雅安城来说,军队已经很多了,其原因就是这里是藏区对大明的最前沿,他们为自身的安全,时刻在防备着大明的官军。

一支大明的官军快速奔袭而来,藏军在自己的地盘上,当然也会得到报警,因此,雅安的城防已经有了准备,并且他们又紧急的收拢了一些周边的部队。

雅安城的城墙很古老,城高壕深,但是没有瓮城。在西南地区能够有城墙就不错了,复杂的瓮城是不会有的。这就给康藏军的攻坚带来了方便,因为康藏军有大炮。

国防军为他们制造的大炮,口径小,相对轻便,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通过。

它的最大重量在炮管上,有六百多斤的份量,红衣大炮的炮管份量是1500斤到2000斤,与红衣大炮比,分量轻多了。

李岩先礼后兵,派出数名弓箭手,把劝降的书信射入城中。信中声称:大明官军奉命进入雅安,对抗天军将严惩不贷。开城投降将得到优待处理。

雅安城中是多民族混杂居住的城市,除了汉族、藏族之外其他的少数民族也不少,例如羌族、彝族、京族、回族、仡佬族等等的很多少数民族。康藏军的几封劝降信射入城中,看到信的不光是贡布多吉,其他很多人也看到了。

西康地区的人们还是认同大明帝国的,他们都知道这是大明的国土,大明的天下,只是近年来官府、官军的控制力减弱了,也可以说失去了控制。很多大领主,包括贡布多吉他们的官衔也都挂着大明官府任命的头衔,对于大明官军的到来,贡布多吉的反抗是出于本能,但是没有底气,在气势上就低了一等。城中百姓们普遍认为对抗官军就形同于造反,那是不得民心的。总之大义在康藏军的一方。

贡布多吉只是依仗着坚城和三千守军以为可以坚守待援,也算是勉强支撑。

康藏军并没有包围城池,大军仅在城东门外列开阵势(康藏军是从东边过来的)。战鼓轰鸣,胜旗招展。大炮已经进入了阵地。

这种火炮虽说是滑膛炮,打出的是实心弹丸,但是炮膛是经过加工的,因此,有一定的准头。现在是近距离直瞄射击,轰击城门还是有把握的。

贺一龙一声令下,大炮轰鸣,三门炮的第一发炮弹虽然没有命中城门,却也是打得砖石飞扬,新炮手准头差了一点。这种炮射击速度慢,差不多两三分钟后,第二次的齐射打响了,这一次命中了城门。

60毫米的弹丸也有小孩拳头大小了,这么大的铁球,用很高的速度冲击在木制城门上,木板就变成了飞扬的木屑,几个大窟窿就出现了。

不但需要轰击城门,还要轰击城门楼子。因为吊桥的起吊机构就在城门楼子上,不砸毁它吊桥是放不下来的。由于木制绞盘车的结构所限,绞盘车的关键部分都是暴露的,炮击击毁它并不困难。

经过反复的炮击,城门已经不复存在了,城门楼子也基本上炸飞了,吊桥也终于被击落。守城

的一方没有火炮,所以是干着急,不能还手,只能被动挨打。

贺一龙指挥的大队人马就开始冲击城门。他们的冲锋也不是蛮干,毕竟国防军训练他们一回,他们还是知道使用火铳手控制城墙上的守军的。两三百名火铳手,在接近城墙五十步的位置上掩护着,预防城墙上的守军放箭和抛砸滚木礌石,突击的人马就通过吊桥进入城门。首先入城的士兵,使用手榴弹开路,直冲入城,然后就是控制城门,掩护大队人马入城。

一队一队的骑兵、步兵进入了城池,守军就完全崩溃了。冷兵器作战,只要突破城墙,守军在精神上就会认为城池已破,就剩下逃跑了。康藏军只是单独的攻击东门,其他方向上根本就没有布置兵力,为的就是让他们弃城而逃。

就这样,在大炮的协助之下,康藏军用轻微的代价拿下了雅安城。贡布多吉带领残兵弃城而走。

雅安城的东面和北面是平原,它的西南面是山地,雅安城就是居于一个开放的山谷之中。藏军逃跑定然是沿着山谷向西南逃窜,这是地形决定的。李岩是天生的用兵高手,他的进攻只是攻打东门,就是放他们向山谷的方向逃窜。这种格局走势已经算定,李岩岂能然他轻松逃走?

从藏军弃城而逃开始,李岩就派出骑兵跟随掩杀。一千多骑兵挥舞着三眼铳和马刀,“万胜!”的呼喊漫山遍野。西藏、西康是牧区,牲畜不缺,因此藏军也基本都是骑马的,步兵不多。但是藏军骑乘的马匹是西南马。

西南马的特点就是个子矮小,善于爬山,适应高海拔的高原。这种马匹只有一米多高,体长一米四五左右,马匹小,腿短,跑得就慢。康藏军的马匹是中原、西北一带的蒙古马,虽然也是属于小体型的马匹,但是高大了很多,差不多是西南马体型的二倍。

从马匹上藏军就吃了大亏,在加上三眼铳的威力,既可以发射弹丸,又是长度占优势的狼牙棒,所以这一千康藏军的骑兵就如猛虎赶杀群羊,那是单方面的屠杀。

贡布多吉的三千藏兵逃出城时已经不足三千,这一阵的追杀又是死伤过半。等到他们好不容易慌不择路的逃入山林之中时,侧面山坡上,李岩的抛石机抛出了大量的手榴弹(严格的说只是手榴弹的弹头,没有木柄,这是李岩的发明)。一阵猛轰之后,漫山遍野的康藏军就从山上冲杀下来。康藏军的士兵也是有手榴弹的,迫近敌军时,也会用手榴弹攻击,间杂着火铳的射击,最后才是大刀长矛的短兵相接。

经过几重的打击,贡布多吉勉强逃得性命,身边的藏兵只剩下两百多人了,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向深山老林中逃遁而去。

康藏军大获全胜,占领了雅安城。雅安是这一地区的首府,占领了雅安就震慑了整个地区。

马守应的策略就是首先攻占大的城镇、县城。康藏军大义凛然,打着大明官军的旗号,用巡抚衙门的名义四处发布告,宣布大明朝廷收复西康省,反抗者按造反论处。对于敢于抵抗的城池,他们就用大炮轰,发兵强攻,顺从者则适当安抚,委任为基层官吏。然后就在各地建立官府,解散地方武装,造户籍,按户、按财产土地征收赋税,有敢于抗税的就大开杀戒。

对于解除私人武装这一条,遇到的反抗最严重,一些大奴隶主们靠

着私人武装作威作福多年,也可以说,有史以来他们就是这么干的,胳膊粗,腰板就硬,嘴就大。依仗着几百几千的私兵,他们似乎谁也不怕。这一次却是遭了灭顶之灾,不但私兵给灭了一个干干净净,拥有私兵敢于顽抗的,更是被杀得干净彻底。因为罗汝才记住了督军大人的话:要敢于大开杀戒!放开手脚的杀!杀狠了才有日后的平安。

对于那些大领主、大寺庙,康藏军允许他们有少量的护院保镖、寺庙武僧,几人、几十人还是可以的,上百人就违制了。但是不准拥有武器盔甲,至多是长短木棒,盾牌都不能装备,限制是严格的,违反规定者则坚决消灭。寺庙若敢于干预地方政务,则坚决剿灭。

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寻找达赖和班禅这两位活佛。

山区之中的几个土霸王,那里扛得住现代化兵器的打击,一个个土围子顿时瓦解。没有了领主的奴隶就登记户籍,变为了自由人。他们可以用今后十年的部分收成做抵押,获取土地或者牲畜,成为自耕农或者牧民。此外,这些刚刚被解放的奴隶可是康藏军最好的兵源,他们绝对忠诚,体力好,能吃苦,敢打敢杀不怕死。

另一个阻力大的政策就是赋税,人人都要纳税,没有例外,土地多,买卖店铺多就要多纳税。有敢于抗税的就杀!用关押的办法不杀人不行吗?答案是不行!第一,执政初期,执法要重。第二,那些大领主从来就没有纳过税,抗税的人很多,关押起不到震慑的作用。社会稳定之后,抗税是个别现象的时候,可以用缓和一些的办法,比如坐牢,但是现在不行。

赋税是个纲,纲举目张,老实纳税的就是大明的子民,抗税的就是清剿的对象。高举着税收的大旗,是敌是友,都要统统的亮相。

解释一下“纲举目张”:说的是用手抛撒出去的渔网,提网的绳子叫做“纲”,抛撒的时候提起“纲”,渔网上的那些网眼就张开了,这就是“目张”。和在一起,就叫做纲举目张,引申为抓住要点,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是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历史典籍中反复使用,最早的应该是战国时秦国的“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类似的词汇:“提纲挈领”里的“纲”也是这个解释,“领”就是衣服领子,说的是“提纲”能够方便地提起渔网,抓住领子就顺畅的提起了衣服。是抓住要点的意思。更简洁的现代词语“纲领”中的“纲”和“领”都是这个意思。

现代都市里的年轻人恐怕都没见过单人撒开的渔网,对于“纲”字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这里说一筐的废话,解释一下“纲”的由来。

减租减息的政策,马守应他们也是执行不了的,这一条也就不会要求他们。他们这些大小首领,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大地主,有的还可能是大奴隶主,让他们减租减息他们自身就不愿意。

康藏军从城市向周边扩散,首先掌握富庶地区,然后是边远山寨,逐个清剿。

在作战的同时,康藏军不失时机的扩编军队,建立地方武装,康藏军的各个大队,人数都开始超编。用强大的军力开道,杀得雅安地区一片腥风血雨。在强大的军力震慑之下只用了一个多月,雅安地区就开始稳定了。

--- 第372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