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五:纵横天下_第357章:治理泾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五:纵横天下_第357章:治理泾河

经过整训、补充、武装的罗汝才的部队被命名为“西路军”。罗汝才被联省衙门的吏房任命为西疆巡抚,兵房任命他为西路军总指挥,授予官印文书,西疆地区的其他官员罗汝才有权任免。这样,罗汝才就有了大明官方的身份,师出有名大义凛然了。

崇祯八年五月,西路军从甘南出发奔向大西北的巴尔喀什,现在被命名为绿洲的地方而去。这一路行程六七千里,预计要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

完成了使命的李四娃则返回开封复命。

甘肃官府的工作洪承畴早就做好了,甘肃巡抚林日瑞巴不得罗汝才这支乱民队伍赶紧离开甘肃境内。甘肃曾经出兵围剿过一次,结果罗汝才躲进了深山,大军无功而返。这股乱民已经成了他的心病。所以答应的极为痛快。

对于国防军需要驻守青海,并且沿途的要道需要驻军,林日瑞是欢迎的,但是不敢表态,只能是默认的态度,原因就是无法向朝廷交代。国防军驻守青海等于是甘肃的西部屏障,对于甘肃是求之不得的,何况他们的使命意义重大,即保西北的平安,又保外蒙古的平安。由此,对于朱督军,他心中充满了钦佩。

洪承畴完成了使命,就离开甘肃前往泾河流域考察了。

由于泾河及其支流的一部分位于甘肃境内,朝廷已经明确命令这一部分的治理全部归陕西管辖,所以洪承畴的视察就从平凉开始,那里是泾河的源头。林日瑞也是觉得责任在身,因此也是陪同前往。陕西巡抚毛九华闻讯也前往平凉与他们会合。

对于平凉地区,由于没有彻底的政治改革,洪承畴预计情况不会太好,但是为了了解情况,还是必须要看一看的。这一看,问题还是看出来了。

他们这一行人并没有进县城,也没有找当地官员,属于私访的性质。村里的农民仅仅是听说了,不让种庄稼改种草,但是并没有实质的督促,因此上基本是没有动静,象征性的种草、植树有几处,也是样子而已。没有有力的官府和各种监督机构的督办,让官场上下一心的办差的确很难,即便有个别官员想努力也是孤掌难鸣。

洪承畴当场决断,他对林日瑞说道:“林巡抚,你不是我的下属,我也不能对你发命令,因此我今日提出两个选择,由你来定。一,甘肃境内退出治理的范围,就不要再顶着治理的帽子了。二,平凉地区按照陕西的办法,进入宪政,陕西的部队也进来,用一年的时间先把宪政的事情办好,明年再开始治理。”

“洪大人,我也知道,我们的官府是办不了这种差事的,兹事体大,下官一时无法决断。无论如何下官先通告他们今年停下来,其他的日后再说。但是下官愿意再陪着洪大人,到陕西境内看一看,不知是否方便?”

林日瑞想实际考察宪政,这是好事情,洪承畴当然欢迎。

到了陕西境内情况果然不同了。已经进入了四月,在大地上不少地块已经应经长出了新种的草。怎么能判断是人工种植的草呢?第一地界整齐,种草与没有种草的地块界限分明;第二草的品种比较划一,并且成行成垄。种植的草是特别培植、收购来的耐干旱品种,与当地的草就有了区别。

跟随的毛九华解释说道:“执政官大人,远离水源的地方只能先种草,等到明后年草地茂盛了,才可以种树,否则树木不易成活。今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草籽,草籽不是正常的商品,必须事先订购。但是再过两个月就可以解决了,因为到了夏季,先种下去的草就可以结草籽了,这些地块的农民,就可以收集草籽出售,这也会为他们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种草不讲究季节,只要能生长,随时可以种。

另外,我们在选择草种、树种的过程中发现陕北有一种叫做沙柳的灌木树种,极度耐旱,据说是沙漠里的植物。经过试种,全部成活,它的根系发达,固土、固沙性能非常好,我们准备大力推广这个品种。”

沙柳是治理沙漠的植物,用于治理黄土高原当然极

好。此外,毛九华不知道,沙柳还是经济林木,它的纤维素含量高,是造纸的上好材料,还可以制作人工胶合板。粉碎后是上等的家畜饲料,为圈养牛羊提供充足的营养。并且它的再生能力很强,在夏秋季节收割时,只要保留根部,它们会很快的再生出新的枝条。

他们这一行人都是换了普通百姓的服装,伪装成经商的队伍,沿途视察,他们身边的护卫,也都是推车挑担的民夫形象,跟随前后,大队的卫队士兵远隔三里之外跟随着。这就便于他们随时考察,又不惊动当地的民众和官府。

在路旁他们看到了正在播种的农民,使用的工具奇特。那是一个看上去很单薄的工具,是钢木结构的架子,一个人拉着走,看上去很轻松。待播种之人到了地头,洪承畴赶过去招呼他休息一会,新奇的看这个农具。

这个农具的关键部位是四根大手指粗的钢管,间距一尺,排成一个横排。钢管的下端是斜口,可以轻易地插入地面。钢管的前面是一个轮子,轮子的作用有三个,第一它承载着农具的重量;第二它限制了钢管插入地面的深度;第三在轮子的侧面有一个凸起,轮子转动时,这个凸起就拨动一个杠杆使钢管上方的料斗中一个柔软的小棍拨动几粒种子到钢管中,使种子落入土地的沟槽之中。

这种植草播种机,最初设计只有两个轮子,两个钢管。由于播种草籽的深度很浅,所以特别省力气,于是又加了两个播种的管子。为了保证在不平整的土地上四个管子同时耕入土地,避免悬空,则两侧的播种管是固定的,中间的两个是活动的铰接。这样就保证了在不平整的土地上四支播种管同样有效地工作。

这是一个简易的草籽播种机,机构简单,重量轻,一个人拉着它,一天就可以播种十亩的土地,并且非常轻松。每十户人家有一台就足够了。

种草的程序简单,土地不需要深翻,播种后也没有什么管理,这台播种机就完成了所有的种草工作。

众人围着这台播种机都是赞叹不已。

毛九华说道:“大人,这台机械简单,并且价钱不贵,我们是用半价销售给各村使用的。本来可以赠送,不要钱,但是人心不齐,白白得来的东西就不爱惜了,容易损坏,或者人为的拆卸了,卖废铁它也值不少钱啊?所以它的价格一定要高于废铁。”

洪承畴问道:“播种机的数量够用吗?”

“足够了,这是安东生产的,机构简单,钢铁、木料使用都不多,第一批运来5000台,现在我手里还有存货。”

洪承畴问那个农民:“老乡,种下去的草都能长出来吗?”

“这就要看天了,都说过几天要下雨,我这才抢着播种,只要一场雨,小雨也行,种下去的草就都活了。草比庄稼皮实,不娇嫩,容易活。”

“这土地是你自己的吗?”

“官人说笑了,我哪有那个福气!这是我佃的田,这一片地佃了多年了,今年不让种地了,东家还是交给我种草。我种草的工就抵五亩地的部分租子。东家另外佃给我五亩好田,只收两成租。”

“好田只收两成租,这里又种了草,那么东家不是亏了吗?”

这里牵扯到地租了,就要顺便说一下,联省范围之内,各省的地租全部按三成,这是联省的律法规定的,强制执行,超过三成地租,按违法论处。

“这个我就算不过来了,不懂!我就知道这里的草必须长出来,长不出来,还要补种,否则我佃的五亩田就都归东家了。”

农民能够耕种的田地按人口计算,每人一亩地。佃户因为要交租,每口人按一亩二分地计算。这个佃户佃了五亩地就说明他家有四口人。土地种的多了是要受罚的。所以很多地主也要亲自种上几亩地,即便雇佣短工也要种,他不能白费了自己家里按人口分配耕地的指标。

毛九华说道:“这一次种草,吃亏最大的就是地主了,土地越多吃亏越大。不过这个帐也要看怎么算,如果

遇到大灾年,土地基本绝收,地主当然也收不到地租。现在的种草补贴,就看地里的草成活多少了。草是容易生长的,所以现在基本上旱涝保收,比灾荒年可是强多了。可是人心不足啊!地主们在心里就与正常年景比,所以他们总是觉得吃了大亏。”

那个农民又插话了,他说:“这位老爷说的对,东家现在可是看得紧,隔几天就要到地里转一遭,那里的草长得不好,他可是心里有数,即刻就会找我们算账。”

洪承畴说道:“地主的土地出产少了,就会卖地。我们还可以筹集一些银子,收购地主出卖的土地。土地在官府手里更容易管理。”

这些官员都知道,地主们有怨言,但是,收益还勉强,他们还能维持,不至于闹事甚至造反。国防军的存在也是巨大的震慑,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敢闹事。植树、种草有很大的强制性,没有奖惩、没有高压是不行的。

林日瑞在旁边又插了一句话,他问道:“毛巡抚,田地里种草明显的节省了人力,人力就会多余了。无地的农户,又佃不到土地的怎么办呢?”

“林巡抚,无主之地、官府手中的土地还很多,也需要植树、种草。河道护坡的工程也需要不少人力。还有我们将开办一些手工作坊、商铺、货物转运也都需要人力,他们可以在这些地方获得收入。实在多余的还可以移民,总之出路是有的。”

从田地上反映的情况上看,新官员新气象,也就说明各级官吏基本尽到了职责,否则,为数众多的监督机构会随时查处他们。

联省的官员是高薪养廉,薪水比传统的大明官员可是高多了,就拿知县来说,年薪都在二百两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业绩的补贴。在大明的环境下绝对是大财主了,所以官员们极看重自己的官位,渎职被罢免,对于他们就是一场灾难。

朝廷的知县月俸七石米,折银十两五钱(按一两五钱一石米计算),年薪126两。除此之外,迎送往来,出差办事,日常办公,雇佣师爷、轿夫,这些都要县太爷自己掏腰包。他们如果没有火耗、孝敬、克扣、贪污这些灰色收入,自己吃饭的钱都困难。

不同的制度,官员的工作方式就不同。

他们也查看了河道的护坡工程,今年这一期的工程已经接近了尾声,因为,雨季就要到了。

天旱当然河里没有水,可是一旦下雨,河水就会暴涨,半截子工程就会被冲垮,做工程不能靠天旱侥幸。

他们视察的是泾河的一个弯道处。

河水转弯,水的惯性就会冲击河岸,弯道半径越小,冲击力就越大,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

他们查看的这个弯道几乎是个直角的弯,两岸的黄土坡几乎是90度的直角悬崖,有二三十米高(相当于十层楼)。这一段的护坡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做收尾,在护坡周围种草、植树是后续的主要工作,这里可以提河水灌溉是种植植被的一大优势。

这个工程是接近两千人用了四个月干完的工程。

护坡的倾斜角有45度,因此它的地基就达到了河床中心,有的地点都超越了河道中心。护坡垒砌加高的过程中,不断的削平悬崖顶部,落下来的黄土就填充了护坡背后的地基,并且需要夯实。护坡的绝对高度有十米,已经超出了最大水量的高度,原来的直角悬崖变成了比较缓的山坡。护坡的长度大约三里地,两端渐渐地矮下去。这个工程量真的不小,这是今年的第一大工程,这样的工程在接下来的四五年中将会修建二十多处。

一般来说,这种护坡应该用石头砌筑,但是在黄土高原找石料就太难了,长途运输石料太不划算。于是就地取材,运来煤炭烧砖窑,用砖和水泥来砌筑。陕北的煤矿已经开始生产了,运输过来即可。水泥厂则寻找就近的有石灰石的地址建厂供应水泥。

整个工程决算下来用了两万五千两白银,是今年治理泾河的最大的一笔支出。

--- 第35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