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300章:武胜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300章:武胜关

老回回的人马聚集的差不多了,狗头军师又来了三个,该有点作为了。

崇祯六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老回回设宴款待一干将领、头头们还有他的三位新任军师,一边喝酒赏月,一边议论军务,热闹、潇洒又随意,众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老大,弟兄们都憋了很久了,是该做点事搅合搅合了,这么下去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呀?老大你说打哪里?弟兄们绝不含糊!”

说话的是革里眼(贺一龙)。

这一部乱民军中除了老回回之外,革里眼、左金王(贺锦)是比较强的。这二位贺姓的仁兄不但兵多,也比较勇猛,战绩辉煌。他们都姓贺,却没有什么亲属关系,并且不是一路人。

历史上李自成设计暗杀曹操罗汝才的时候,同时被杀的还有革里眼贺一龙,杀人帮凶却是左金王贺锦,后来贺锦成了李自成的部下干将,死于甘肃。

在这一伙乱民中,老回回马守应被他的弟兄们称为老大,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马守应是领头人,但不是说一不二的领袖,下面的将领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绝对不是李自成那种一言堂。

马守应一手念着胡须,一手端着酒杯,笑呵呵的说道:“各位,我也正有此意,咱们今天边喝酒边议一议。头一个就是向那个方向走,定下方向,再说怎么动。各位觉得如何?”

老大拍板了,先议论出击方向,众人开始各想心思。

头一个说话的竟然是宋献策。

宋献策看出了火候,他应该表现一下了。他跳下凳子,朝马守应深施一礼,就说话了。

说他跳下凳子,是因为他是个侏儒,坐在凳子上两腿就悬空了,下了凳子还没有坐着高,他当然是跳下来的。

这位的面像也有意思,额头隆起,五官比较集中,有点像包子。

他说:“主公,各位首领,这么大的行动需要占卜一下,问一问上天的意志。”

对于古人来说,重大的行动占卜一下十分正常,没有人会觉得不妥,马守应点点头允许了。于是宋献策从随身背囊中取出一个签筒,装入一把竹签,拜天祭地,焚香叩头,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的搞了一气。然后把签筒递给马守应,说道:“请主公摇签。”

对于马守应,这伙人使用的称呼杂乱:部将们喊老大,李岩叫将军,宋献策喊主公,不过这些称呼倒也是反应了这些人各自的心里。

马守应也是恭恭敬敬地接过签筒,朝着天上的位置举了举,意思算是敬天了。然后开始摇动,三摇两摇的就跳出来一支竹签,拿起来看了看,递给了宋献策。

宋献策接过来一看,说道:“恭喜主公,这是上签。”

签子的等级很多,最好的是上上签,然后依次是上、上下、中上、中,等等,上签就是上中签,它仅比上上签低一等。

宋献策口中念念有词,从布袋中取出一叠纸签,抽出一张,上面书写一个“上”字(注意学问就在这个“上”字上),展开,上面是一首诗。只见宋献策念道:

“月上黄河边,

陷于嵩山南,

跃马上云天,

起自武胜关。”

然后他把这个纸签恭敬地递给了马守应。

现在我们来揭秘,他怎么能取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纸签呢?

首先,他要事先摸李岩、牛金星等人的底,这是很容易的,平时多用点心思,就知道了他们的谋划。于是就事先准备好了纸签,一摸一样的纸签有三个,分别是:上、中、下,夹在一叠纸签之中。

他的左右两手的手指上还

有两个反写的字:“上”和“下”。如果马守应抽出的是“上下”签,则宋献策在取纸签时,用口水一舔手指,那个“下”字湿了,一拿那个上签,“下”字就印在了纸上,纸上原有一个“上”字,加上这个“下”,就成了上下两字,就是上下签了。现在是上签,就省了一道手续。

所以无论马守应摇出什么签,那纸签上都是这首诗。

那首诗的意思太简单了,不用解释也能看懂。它就是说马守应过黄河而来,在嵩山之南吃了一个大亏,要发迹“上云天”,就要到武胜关去沾点仙气儿。内中不乏暗示马守应非同凡人之处——天马行空。

诗不怎么样,但是作用可是不小,有那个“陷于嵩山南”的已经应验的铺垫,后面那个武胜关就更有力量了。

武胜关在河南、湖广的交界处,是陆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峻,历来是军事的重要关隘,地处大别山西部,属于大别山的一个部分。

这帮子造反派虽然不都是大老粗,但是学问都不怎么样,于是马守应就转向了李岩,他问道:“李公子,这签怎么样。”

别看李岩年轻,他可是河南人物中第一个投靠过来的,这个“资历”让他居于谋士之首,所以马守应第一个问他。

李岩说道:“马将军,这中原之地沃野千里,一马平川。从钱粮上说是块宝地,军粮军饷不愁。从军事上说乃是大军决战之地,然我军势弱,不足以与官军决战,所以说,此地乃非久留之地。

大别山(明代应称做英霍山,为了方便以后统称大别山)乃中原的屋脊,控制了河南、湖广和江南(那时没有安徽,安徽的地盘大多属于江南省,也就是南直隶)。马将军的大军若是依托于大别山,它的四周都是富足之地,可以随时选择一个薄弱的方向出击,获取粮饷或者地盘都易如反掌。若官军从河南攻过来,我们可以缩回山区,亦可以转向湖广、江南。若官军从江南攻过来,我们可以进兵豫西、鄂西,甚至可以进兵商洛、渭河或者安康、汉中,也可以攻取江汉平原,窥视四川。大别山乃上天赐予将军之宝地也!”

客观的说,这个谋略是战略级水平的,它使老回回立于不败之地,令官府防不胜防。单纯从军事上说,有点类似于井冈山的地位,特别声明:这仅仅是就军事而论,以红军之伟大是不能与乱民类比的。

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的故事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就预知三分天下,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他给刘备出的主意就是先取荆州,荆州就是这里李岩说道江汉平原,它在大别山的西南侧。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李岩的主意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李岩的水平够,但是他的分析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国防军的存在。在豫西、鄂西有国防军的独立一团和独立四团,那个地方绝对没戏,因此什么四川、商洛、汉中的话就纯属扯淡了。这也难怪,他虽然知道南阳西峡县有国防军,但是他不知道宜昌也有国防军。另外,西峡县的国防军撤了,他知道,但是现在又回来了,他就不知道了。

乱民军的一干首领都在琢磨着他的话,还没有说话的,停了一会,李岩又说话了。

他说:“但是,武胜关现在未必要去,那里关隘险峻,官军必然重兵防守,我们难于攻击。再者说,我们攻克武胜关也没有多大的用途,反而震动朝廷,引来更多的官军。所以说,卦象上的武胜关只是指了一个方向,告诉我们去大别山,而不是非要去武胜关。这是在下的浅见,一切还是将军决断。”

马守应和他的一干将领也渐渐的听出了味道,占卜对于他们来说要强于分析。不过有了这种分析就使得

占卜更有力量了。

李岩看了看宋献策,宋献策已经爬回到座位上,正得意洋洋的吃着菜,眼睛望天,一副傲视一切的架势。

实际上李岩对于宋献策有点不满意。李岩不能说不信占卜,这个时代的人都不能免俗。但是,李岩也会猜到宋献策的一些小伎俩,起码那个诗是他写的,那个“起自武胜关”纯属于押韵凑字数,为了好听,兼着有点神秘感,根本就没考虑到军事上的损益。武胜关也是大别山,可是与目标大别山就差得太多了。

不去武胜关就可以避开大的战斗,顺利进入或者到达山区边沿。去武胜关的话,作战就难免了,在武胜关前面打仗,无论如何也不是好战场,前面关隘里的官军居高临下,后面一马平川。武胜关是打不下来的,即便打下来也是损失惨重,并且打下来也是毫无意义,乱民军又不是去湖广,占领武胜关有什么用?如果官军的援兵从后面打来,就是前后受敌,那就真的危险了。即便要打仗,也不能在武胜关那个地方打仗。

这就是李岩的不满。宋矮子狗屁不通,就长了一个骗人的脑袋,到现在他也不知道那武胜关与大别山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大别山吗?他感觉自己还是帮了李岩。

这时候贺一龙又说话了:“老大,这个卦算的好啊,说的多准,如果咱们刚过黄河就让宋军师算一卦,那里还会有荥阳大败呀!这个武胜关一定要去,那是吉祥之地呀!”

李岩一愣,还没等他说话,马守应就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大声说道:“对!必须去!那定是个好地方。”

得,老大拍板了!

牛金星倒是很机灵,他看出了李岩的失落,但是他不甚懂军事,不太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他说道:“李公子可有疑虑?说出来大家听听。”

李岩正在心中紧张地盘算,起码向南走大方向还是不错的,过了一会他说道:“马将军,我也赞成去武胜关。可是此去就必须要过淮河了,这毕竟是一条大河,所以我的意思是尽快过河,过河之后再选择方向。否则,一旦发生激战,我军就没有机会过河了,到那时就只能向北,或者向东,离武胜关可就越来越远了。”

李岩知道反对去武胜关是不行的,也只能拿武胜关说事,他的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

淮河是内陆河,没有入海口,它流入洪泽湖,这是我国较大河流中极少有的。它与秦岭构成了我国的南北分界线。淮河以南属于南方地区,后世里拿薪水的人在冬季里是没有取暖费的,一河之隔的淮河以北就有取暖费。

像淮河这种宽阔的河流,这个时代是没有桥梁的,只能是渡船。可以想象,一旦战斗过于激烈,数万大军是无法渡河的,特别是乱民军基本上顶不住官军的攻击。所以找一个平静的地方尽早过河,无疑是最佳行军方案。

目前马守应的乱民军处于项城附近,要尽快过淮河就要径直向南,过了淮河就距离大别山不远了。这就等于是沿着大别山的边沿地带,一路向西奔武胜关而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军情紧急,转身就进了大别山。

应该说李岩心思敏捷,还真是个人才。

牛金星也听出了味道,于是他说道:“主公,在过淮河之前,不要有大的举动,特别要约束军纪。一切过河后再说,淮河以北交战是大忌呀!”

马守应说道:“对,只要过了河,就好办了。哈哈!来来,喝酒!”

......

三百章写完了,自我祝贺一下!也感谢各位捧场!我会在趣味、知识、合理上下功夫,让作品更耐看。

--- 第30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