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78章:入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78章:入川

崇祯六年四月十四日,几股乱民队伍从河津渡过黄河,大队的乱民再次的进入了陕西。

河津渡是这一段黄河最好的渡口。现代的人们还可以从影视作品中偶尔看到渡过黄河的壮观景象,这些场面就发生在山西、陕西之间的这一段黄河上。黄水奔腾咆哮,船只剧烈的摇晃着,船工们喊着号子,篙桨挥舞,场面惊险,刺激人们的神经。乱民渡过黄河就是这样的场面。

这一次渡过黄河进入陕西的是乱民中居于主流的几十股,知名的有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等,乱民的主力人物基本都在这里了。

他们的首领就是高迎祥,因为老一辈的老大都死得差不多了,高迎祥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人物了。他不但造反工龄长,并且军事力量也最强,他的基干部队都是经过训练的,能够排列基本的军阵,在乱民中这种经过训练的部队是蝎子拉屎——毒(独)一份。

还不仅仅如此,我们以前说过,高迎祥有一支重甲骑兵,他们的由来无法考证,但是的确存在。重甲骑兵就是人和马的要害部位都披着铠甲,士兵的武器以长枪为主,辅助以马刀、弓箭,重甲骑兵就是这个时代的装甲兵。去年在保卫黄河河堤的战斗中,国防军曾经在黄河北岸歼灭了高迎祥的300名重甲骑兵,显然这不是他的全部,高迎祥手里还有重甲骑兵。

这一支民军队伍号称十万,实际数字不足五万左右。他们采用策略是:乘冰凌刚刚消失的时候,凌晨偷渡一支突击部队,占领码头,然后摆渡大队人马,数万人的队伍也是摆渡了两天才全部渡过。期间为了渡口安全,他们突袭了韩城,韩城的守军不多,又不是主力部队,在浩浩他妈的*的乱民队伍面前,战斗虽然惨烈,也没能坚守太久,韩城就被乱民占领了。

乱民得到了韩城,就站稳了脚跟,也得到了初步的补给。然后他们就扑向了肥沃富饶的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或者秦川,从韩城、潼关起经过西安直到宝鸡,长达六百里(号称八百里秦川),他是进入西北的第一个富庶繁华的地区,说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也不为过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这里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史诗。乱民的到来将使这里又一次的遭受劫难。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此言一点不假。此时的潼关没有主帅,纵然有十万兵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现任的山西巡抚甘学阔是主持陕西军务的最高官员。

他的能力如何呢?举个例子就知道了:陕西南部商洛一带这几年一直都不平定,大小乱民队伍也是多如牛毛,如整齐王、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等也是把这一带祸害的不轻。甘学阔在围剿这些乱民的过程中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屡战屡败。

甘学阔的继任者可是又一个猛人——孙传庭,可惜那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实际上乱民居于韩城地区就是个死地,它的东面是黄河,西面是黄龙山,是宽度仅有十里,长不足百里的一个狭小走廊。官军若从潼关出击,路程只有一百多里,则乱民的形势堪忧。这就要看带兵的将领了,如若是洪承畴在,乱民这五万人马将葬身于这个死地。所以说乱民西渡黄河就是个赌博,赌的就是洪承畴不在,筹码是性命!

甘学阔再笨也知道必须出击,同时飞马传报给尚在河南的周延儒。潼关的十万大军他出动了三万,按说这个数量也不少。官军的战斗

力对上乱民至少是一比三,就是一万官军可以打败三万乱民骨干队伍,那么三万官军就能打败九万乱民。这是一般而论,对于有重甲骑兵的高迎祥就未必了。

将领能带多少兵是要看能力的,甘学阔连三万兵也带不了,上万的大军如果排布不开,那还不如三千人管用。

结果在韩城南部,狭小走廊的出口处,高迎祥的乱民军大破官军,冲出了这个狭小的地带,进入了辽阔的渭河平原,直奔渭南而去。魔鬼终于逃出了瓶子,乱民赌赢了,局面迅速恶化。

......

四月十六日,西北的大军还逗留在河南,乱民的队伍已经进了陕西,这些消息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国防军大都督府。朱大典和朱万化也就开始研讨应对措施,通过往来的电报,朱家父子达成了共同的认识,要点如下:

首先国防军进入陕西是不现实的,第一是政治上国防军与陕西没有任何关系,师出无名,甚至会遭到抵制。其次,在军事行动上,进入陕西最便利的通道,就是从南阳农牧场的位置沿着山路可以到达商洛地区,然后进入渭南。且不说洪承畴的部队挡在前面,商洛地区的本地乱民始终就没有剿灭,活动很猖獗。这就使得进入陕西的行动变成了围剿商洛地区乱民的行动,达不到预想的战略目标,走潼关更是不要想了,所以入陕的行动就不要考虑了。

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进入四川了。预想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入川很顺利、动作迅速,则部队从万州登陆,改走陆路,经达州、巴中到广元,并沿途布置兵力,形成一条防线,陆路的行程是七八百里,沿途属于四川北部的丘陵地区,山区道路并不艰难。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因为国防军没有进入成都、重庆,并且到这两个大城市距离较远,对于四川的政治、军事影响都不大,就是说对外界的影响小,形式低调。

另一种情况就是来不及在广元一带拦截,则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占重庆、成都,并取得四川政权,否则不足以阻挡乱民对四川的危害。

还有一个问题,国防军直接面对乱民作战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人数太少,兵力不足。乱民一旦出了山西,必然会迅速膨胀,五万人的骨干队伍短时间就会演变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乱民大军。那么,在四川的每一次战斗都会是面临数万之敌,用几百人击败几万人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要控制几万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便是每一仗都打赢,仍然不能控制四川省的局面。

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俘获控制四川的部分官军,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把这些官军组织起来,为我所用,用少量的国防军控制大量的官军去围剿乱民,依此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安定四川之后,进一步的行动甚至可以考虑进入汉中、安康,进而进入渭河平原,条件就是那里的官军没有能力剿灭乱民。

前期在宜昌的安排已经就绪:赵率教已经清楚地了解了四川战略;并且独立第四团已经完成了训练;台湾第二师第三团作为入川的派遣军,由第二师教官朱明秋带队也已经到达宜昌,并且从台湾的政务学校带来十几名学员,用于占领地区的政务管理;长江三峡专用船只也已经陆续到位。

所以朱大典就给赵率教下达了提前执行进入四川的命令,立即开始行动。命令正式成立四川派遣军,司令:赵率教,教官:朱明秋。

并且把入川两种战略构想也告诉了他们

,让他们自己掌握。最后告诉他随时保持联络,避免大的失误。

南阳的独立第一团暂时驻在老河口,随时等待命令恢复南阳农牧场。反正今年的土地已经撂荒了,就不如再等一等。

朱万化在辽宁又耽搁了十天,用来安排转运清国的鞑子兵登陆日本作战的具体事宜;第四师和黄海舰队的配合;海军、陆军的日本派遣军的组建等工作。直到四月底才返回威海,经陆路到达济南。之所以去济南而没有直接返回台湾,是为了应对河南、陕西、四川的时局变化,朱家父子便于随时商议,采取应对措施。

......

在宜昌,赵率教到任已经半个多月了,对于部队及下属各级军官已经熟悉了,期间他征得大都督府的同意,调来了他原来的老部下三人协助他工作。现在得到进军四川的行动命令,他就根据预定的入川计划,调整安排具体的作战行动。

按计划对于三峡将分段探查、占领、建立航线,然后是清理礁石。第一步越过西陵峡到达秭归(读音zi gui)。

独立四团是五个营的加强编制,第一到第三营是山地步兵营,考虑到山区的特点,配备的马匹比较少,这样也便于船只运输。第四营是水兵营,一个武装快艇连,两个运输快艇连,分客货两种运输艇。第五营是导航营,三个连分别对应三峡的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

经过暂短的准备,四月二十二日第四营派出两艘武装快艇,一艘客运快船,在三名老船工的带领下踏上了探查三峡之路。

客运快船可以装载五十多人,一次可以运输一个排。由于三峡地区是匪患最严重的航道,所以探查也需要有一定的兵力用于防患于未然。船上所有的士兵均穿鸳鸯战袄,或者普通的便装,士兵均装备短小的喷子,便于隐藏,也便于近战。为了保持联络,特意在比较大的客船上装上一台无线电报机。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谷,有150多里。他们用最慢的航速,大约七八个小时可以到达秭归,在秭归停留一个晚上,并登陆视察码头周边情况,接触一些当地的民众,不保留驻军,第二天全部返回,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探查的任务。

一般的说探查的行动需要重复进行两三次,查看好沿途的情况,确定兵力部署,然后才是军事占领和剿匪。预计三峡的每一段至少需要10天。能够在一个月之内完成进入四川的任务就是最快的了。

这种探查本身就已经很招摇了,因为他们的船只特殊,当地的人,也包括不法的帮会团伙、水匪自然会注意到他们,这也是一种侦查的策略。虽然通过侦探,或者收买坐探可以了解一些情况,但是不能保证完全了如指掌。这种招摇过市的方法往往会吸引出胆大的匪徒做出某种举动,因而露出马脚,从而便于剿灭他们。

三峡的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并不是连续的,他们中间也有比较普通平稳的航道,这些普通水域才是水匪的活跃地带。原因很简单,在凶险的航道上作战,一个不小心自己就翻船了,所以,在真正的峡谷地带,水匪是不敢下手打劫的。

国防军的小船队,在大峡谷中为凶险的航道紧张,在平稳之处为水匪、土匪紧张,这一路上大家都绷紧了神经。

在每一艘船的驾驶舱中,都有领航营的领航员在紧张的进行地图作业,标注航路以及礁石的情况。

--- 第27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