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64章:后退一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64章:后退一步

崇祯六年的年过完了,正月还没有过去,周延儒万般无奈地离开了京城。

朝廷要想调动洪承畴,让他俯首帖耳的听命,调动主力部队去围剿南阳的国防军,就必须派出得力的监军,否则无法执行。

原因何在?不是洪承畴对朝廷有二心,相反,是因为洪承畴是大明的大大的忠臣,忠勇之臣必定会考虑到大明的根本利益,知道那里是要害。因此,即便是圣旨下达,他也必定会反复上疏奏明厉害,绝对不会执行这种糊涂的命令。

由于朱家诛杀干政的太监,皇帝不敢再派出太监监军了,就只能派出朝廷的大员。而洪承畴是三边总督,这个职位是最高的地方官员,他下边管着若干个巡抚,用现代的官职解释就是西北局第一书记兼兰州军区司令员。那么中央派出什么级别的官员才能镇住洪承畴,令其俯首听命呢?温体仁推荐的周延儒最合适,周延儒是内阁首辅,就相当于国家总理,所以这个监军非他莫属。

崇祯是明白这番动作的机关的,知道要害之所在。朝廷的大佬们不知道是否明白,即使有明白人,也是不敢说的,因为这种争论很容易被看成是立宪派。现在的万岁爷同志最忌讳的就是立宪,这番动作不就是与朱家斗、与立宪派斗吗?‘立宪派’这顶帽子如果戴上,就有人头搬家的危险!谁敢乱说?

因此,崇祯也是唯恐朱家不知道,急急地命令大明日报刊登圣旨的内容,和周延儒奉旨出京的动态。同时敕令朱家停止在浙江的组建议会的动作,恢复原有地方官署。他就是要朱大典尽快知道此事,以挽救浙江的局面。

......

得到消息的朱万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朱万化为人温和,难得发怒,但是这一次他真的发怒了,怒火冲天!

崇祯皇帝这是不顾一切了,不惜放走已经穷途末路的乱民残余骨干,不惜把中原打烂,也不再珍惜大明的国本了。这一切就是为了阻止浙江的宪政进程。这种疯狂已经令人难于理解,也等于崇祯在向朱家喊话:宁可丢掉整个大明,宁可毁掉这大好河山,也不要宪政!

慢慢平静下来的朱万化开始思索自己的对策,咱们的万岁爷同志可以耍小孩子脾气,可以乱来,朱万化却要理智对待,一个处理不好,中国真的就乱了,必要时还是要后退一步啊。

最好的局面就是洪承畴按兵不动,依然守在潼关。为此,朱万化准备给洪承畴写一封信,陈明利害,使其识大体,不要出兵。这是无论如何要争取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争取。

但是,国家的安危不能仅仅寄托于一个人的一念之差上,自己的应对策略应该有多方面的准备。假设洪承畴真的出兵了怎么办?南阳农牧场在西峡县,到潼关只有500里,快速的骑兵部队一天就可以到达,情况是万分紧急的。

首要问题是打不打?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打!

目前的南阳的国防军独立第一团是由留守的一个营加上山东第三师调来一个营,再从武警部队中选拔一个营组成的,目前整编已经完毕,正在训练。此外,还有一个团级编制的武警部队,按照新的命令正在升级装备。有这些部队在南阳,国防军不会惧怕他们。但是客观的说南阳未必守得住,即便守住也会有不小的伤亡。

这是因为国防军虽强,可是兵力太少,一个团满编人数是2500人,武警团大约3000人和在一起才5500人。这个力

量如果拉出去野战,与洪承畴的全部人马对阵也是胜局在握。但是死守一地就不行了,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打法肯定要吃亏。可是农牧场的特点就是范围大,那里不守都会有损失。

洪承畴的全部兵力有二十多万人,基本上都属于大明比较强的军队。他的骨干,就是被称作‘洪兵’的,就有大约两三万之众。这些军队虽然不是国防军的对手,但是人多势众,并且是正规的部队,也比较有战斗力,并非乌合之众。洪承畴也是知兵之人,他不会拿自己的部队与国防军硬碰,也不会仅仅出动一两支小部队来碰运气,搞偷袭。应该是比较难对付的对手。

从战争的观点看,南阳农牧场是必须放弃的,否则强军就变成了到处挨打疲于应付的弱军了。农场就是庄稼、农舍、牛羊、家禽,放弃就放弃了,可是南阳有朱家至关重要的镍矿,幸亏当初就没打算在这里建冶炼厂,否则损失更大。镍矿石是军工企业的重要原料,也是铸造银币的重要原料,目前朱家还没有可以替代的矿场。短时间放弃尚可,长时间放弃朱家的军工生产就要严重缩水。

在朱家的军事工业中,枪管、炮管全部采用的是镍合金,缺少了镍,不要说新武器的制造了,现有武器的枪管、炮管也是经常需要更换的。所以镍矿缺不得。

从大明的形势看,从战略上看,国防军绝对不可以在河南与洪承畴作战,作战的后果危害太多了。

首先,洪承畴手中的部队是目前大明的唯一一支战略强军,也可以说是大明朝的支柱。如果这支部队被打残,遭受重创,大明朝廷虽然不能说马上灭亡,也是很艰难了。起码围剿乱民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多了。

国防军虽然强,用来做围剿乱民的主力是可以的,但是完全以国防军的兵力围剿乱民是绝对不行的,原因就是国防军人数太少。所以洪承畴的部队必须完整地保留下来,绝对不能在河南打残了。

其次,就是不能在河南省内大规模的作战,河南这两年有所好转,但是他的农业,工商经济还是很脆弱的。一旦发生大范围、大规模的战争,河南就会遭到巨大的破坏。河南乱不得的道理以前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总之,如果河南出现历史上崇祯末年那样的饥民遍地的情况,大明朝距离寿终正寝就不远了。

还有,洪承畴的二十万大军进入河南,这些西北苦寒之地的兵大爷,来到富庶繁荣的河南,其结果与李自成、张献忠来到河南的区别不是很大。唯一的区别就是官军不能到处流窜,行军路线驻防地点还是有军令的,受到朝廷指挥的。洪承畴是名将、是忠臣,并不代表他的兵能够军纪严明。大明朝的兵都是差不多的,强军祸害起黎民百姓来也会很‘强’的。

为了避免洪承畴的军队大规模的开进河南,与朝廷的谈判也是可以选择的,在浙江让出一些地盘和权力,如果能够换取河南少受损失也是值得的。其实这就是朝廷所希望的结果,所以这种谈判也是可行的办法。

......

朱万化找来朱万武,把自己的想法与他陈说了一遍,征求他的意见,毕竟事情比较大,多一个人商议能够多一些办法,少一些漏洞。

朱万化说道:“万武,看来我必须要去济南了,父亲他老人家经历的多,办法更老到,这么大的事情,我和父亲共同商议处理更方便一些。”

朱万武问:“我这里怎么办?”

朱万化说道:“

你这里按原计划继续做,并且加快一些速度,尽快进入杭州城,占着杭州就是谈判的价码,必要时可以把杭州城让出来。人员安排上我提点建议,我们商量一下:

浙江省的行政长官由你出任,假如与朝廷谈判成功,你就是布政使。我给你找一个助手,就是我的内弟章世勋,如果你做行政长官,他就做公署主任,如果你做布政使,他就是右参政。这样一来在政务上你就有了一个依靠。章世勋原来管理产业的差事,你自己安排一个可靠的人即可,经营上让章世勋带一带,学一学。

按我们的规矩第一师的师长你就不能作了,但是你可以兼任第一师的教官。我把朱顺调回来做第一师的师长。”

随后,朱万化给南阳农牧场的朱长泰、魏四虎发出了指示:

除了镍矿场部分,农牧场的所有田庄、养殖场全部做撤离的工作,不愿意走的要立即疏散,农场范围内留守人员以中老年男子为宜。细软、粮食、重要的可携带的财产、老弱妇孺立即开始向老河口(襄阳以西)运送,精壮男子组织起来,做迁移护送的工作,长江舰队将组织船只把他们向台湾转运,作为移民安置。在镍矿场安排尽量多的劳动力,突击开采矿石、选矿,并转运到老河口仓库储存。

部队、武警随着转移人员情况开始收缩。保卫的重点就是矿场。并且矿场也要做放弃的准备,所以矿场上必须是精干的、可以立即撤离的人员,留守人员也要事先安排好。

命令国防军独立一团向潼关方向派出以战斗小组为单位的观察哨,严密监视陕西官军动态,并且每日向大都督府上报敌情。

潼关的距离太近,一旦有敌情,再转移就来不及了,特别是普通农民,拉家带口,行动缓慢,转运不及就会遭遇损失,人命关天,等不得。

他也给洪承畴写了一封信,用电报发给南阳,让他们派快马转交到潼关。

朱万化也指示中华日报要开足马力,展开宣传,同时也为他们拟定了宣传的提纲,应持的观点、态度。第一批文章就直接揭露朝廷调动潼关的官军进入河南的阴谋和它的危害。

朱万化给朱大典发电报,建议用大都督府的名义,给朝廷发电报,建议双方安排谈判,解决河南、浙江的问题。

一旦洪承畴进入河南,国防军在黄河以北驻扎的两个营也就失去了意义,乱民的明智选择是乘虚返回陕西,如果他们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正好撞在洪承畴的枪口上。因此,在给朱大典的电报中也建议三师做好撤退黄河北岸的两个营的准备,非必要的人员装备及早撤离。安阳也有一个小型的农牧场,也要先行撤离。

同时命令宜昌的独立四团马上开始寻找有长江三峡行船经验的老船长,开始训练领航员,并做好航道的绘图工作,详细标注航道上的礁石位置高度及注意事项,为提前进军四川做准备。

命令台湾的第二师组织一个团级的进入四川的派遣军,并派出先头人员前往宜昌,安排驻地,熟悉情况。

这个入川的安排必须提前,山西的乱民一旦返回陕西,则南下汉中进而进入四川几乎是必然的后果。因为陕北已经彻底糜烂,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乱民自己破坏的,他们比谁都清楚,因此绝对不会去陕北。渭河平原是富庶之地,但是太小了,汉中也不错,也是太小了。乱民就会经过渭河、汉中继而进入四川。

--- 第264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