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43章:赋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43章:赋税

朱家治下的山东、台湾、辽宁开始征缴今年的赋税了。

去年山东省的土地税收标准是零二成,土地税征收了近300万两,今年一步到位按零五成纳税,自然会收的更多。是多少呢?这就要算一算了。

以往的正常年景亩产应该是一石一到一石二,现在北方普遍灾情严重,亩产收到七斗左右已经不错了。但是山东却略有增产,亩产可以达到一石四。本来历史上这时的粮价已经超过一两五钱,现在由于朱家的干预,粮价稳定在一两二钱上。大明的土地税收的是银子,不是粮食,所以要考虑粮价。

山东省的良田计有6500万亩左右,按零五成收税,每亩应收八分四厘银,全省土地税就是约550万两,由于有增值税的存在,所以最终数字要高于600万两。去年收300万两是由于当时粮价高造成的,否则达不到300万两。

商业税、盐税、市舶税(关税),去年征收了150万两。税率没有变,都是零五成,今年由于工商的大发展可望达到200万两。

这样一来总的税收就是800万两以上。扣除山东本地官府应保留的部分(大约六成),上交朝廷的部分就是320万两,比去年的180万两增加了近八成。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明最富庶省份的赋税水平。朱大典依然准备用120万两白银按一两二钱的粮价折成稻米上交,这就是100万石的稻米。

再来看看台湾。

现在的台湾人口已经在逐渐增加,国防军刚接手台湾时,台湾的人口还不到30万人,大量的可耕种土地闲置,耕地仅有两百五十多万亩。经过两年的移民,增加了十五万的人口,使人口总数达到了45万多人。15万人相对于其他省的人口这是个小数字,但是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原来的30万人之中的一多半都是不种地的,特别是原来的土著居民,他们只是居于深山密林中吃野果子和狩猎,台湾是梅花鹿的产地,因此,鹿肉也是他们的主要食品。

新来到的移民几乎全部是农民,这就使农民数量增加了一倍还要多,再加上朱万化的民族政策的逐步落实,打击那些作为奴隶主而存在的土著头人,解放奴隶,把他们融入到汉族农民中去。因此,实际上耕种土地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原来的三倍以上。台湾的可耕种土地很多,经过两年的开垦,耕地数量已经接近一千万亩,是原来耕地的三四倍。即便如此,台湾还有大量的良田等待开垦。

台湾的土地全部可以一年两熟,每亩的产量是山东的两三倍,因此它的赋税就很可观了。

按亩产三石计算,零五成收税,每亩应收一钱八分银,比山东的每亩八分四厘银高了很多,全省应纳税的土地约850万亩,税收就是150多万两。虽然距离山东的600万两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已经接近了江南的富庶省份,可是台湾还有大量的工商业税收,这是其他省无法比的。

台湾北部朱家的工厂产业规模宏大,工商业的税收再加上海外贸易的市舶税,就是关税,估计总数会接近400万两,加上土地税的总税收就是550万两,远远超出了其他的富庶省份。

台湾省去年是按照三成税收上缴朝廷的,今年依旧照此办理,其原因就是朝廷在台湾没有任何的投入,也就是说台湾的纳税是朝廷的纯收入,一分钱也不会返回来。

台湾应上交的银两是165万两,其中将会用50万石

稻米充作赋税,其余的上交白银。这就是105万两白银和50万石稻米。

辽宁怎么样呢?

辽宁的人口和土地数量与台湾相当,但是它处于高寒地区,亩产量很低,辽宁的工业只有一个造船厂、木材厂和冶炼厂比较大,其余的差得太远,所以它的税收也相差很多。与大明的其他省份比它只有一个府,最早只有四个县,这就是:安东、新义州、东江、长山、崇祯四年、五年又陆续收复了:宽甸、桓仁、新宾、茂山四个县。所以它现在有八个县,地盘太小了,税收自然就少。土地税只有40万两,工业税35万两,合计75万两。

考虑到朝廷并不向辽宁投入,所以也按照台湾的例子按三成上交朝廷,就是22万五千两白银,数量不多。可是与处于同样地位的辽东比就强多了。辽东不但不上交赋税还是国家钱粮消耗的大户,崇祯年间国家财政的半数消耗在辽东。辽宁不需要朝廷投入一分钱,这个差距太大了。

此外这三个省都拒绝缴纳练饷和边饷,所以上交的数量就是以上的正常赋税。

这三个省的赋税分别由王元雅、朱大典、孙元化这三位巡抚于九月份上报朝廷,并且开始解运税银、税粮进京。这三省合计的近800万两税收,就已经超过了大明全国的正常税收,就是除了练饷、边饷的正常税收部分。占了整个大明朝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一强,接近四成。这个数字和上交之迅速让崇祯皇帝和朝堂上的大佬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是呀,他们能说什么?这就是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朱家对朝廷的贡献!表扬?他们绝对不会的,批评?能说什么?

像这种税收水平,只要再有一个山东省的收入,还用追加练饷、边饷吗?如果有五六个这样的省份,就算其他省颗粒无收,朝廷也会富得流油,那里还会有财政危机?山东、台湾的税收一到手,朝廷立刻就是经济大翻身。

山东、台湾、辽宁仅仅在朱家手里两年就有如此的成绩,朱大典父子不是成了神了?

随之大佬们心里隐隐的就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天下是哪个朱家的?

......

河南的乱局又出了新情况,河南各府收缴的税银数量,都按照巡抚衙门的要求,分阶段随时上报,但是数量不乐观,完成还遥遥无期。这时就出了两个例外,一个是南阳、一个是汝州,一个上报的数字都没有,石沉大海没有了消息。

南阳这几年历来是上交赋税的大户,上交的速度也快,谁都知道这是朱家的势力范围,汝州自从去年修了水库之后,庄稼长势良好,应该是第二个交税的大户。这两个府由于朱家势力的存在,樊尚燝对于工商户的反攻倒算根本就推行不下去,成了河南唯一保存了工商活力的地盘,因此经济情况也是最好的。可是这最有指望的两个府却默默的顽抗着巡抚衙门。

对于急于收缴税赋的樊尚燝来说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事情,可是他有什么办法吗?应该说办法不多。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军政权利一把抓,对于手下的知府(相当于市长)怎么能没有办法呢?

事实如此,巡抚对于治下的低级官员可以先抓起来,交给中央处理,临时换个人顶上。但是对于知府却是不能,他只能上奏章弹劾,弹劾的结果就难于预料了。官场上就是这样,或许被你弹劾之人的后台更硬,或许你在中央没有根底,还有很多或许,总之结果是未知的。迁延时日,

结果未知,而现在是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这就不是解决的办法了。

还有就是领导亲自下基层督办,这也要看这个基层的情况,你到那里有权威,办事之人听你的,你就可以督办,否则你去了也没用。

最后一条办法就是动武,巡抚手中有军权可以调动省内的部队,就是河南的卫所军。这是下策,即便解决了问题还会留有后遗症,后面会有很多官司要打,搞不好就是丢官罢职。

如何选择?真是头痛,他找来了幕僚参与策划。

他的幕僚师爷说道:“东翁,弹劾的奏疏可以写,但是不可指望。南阳有朱家的势力,那谭镒是朱大典的一党,东翁亲自去督办毫无用途,他可以把你凉在一边不管。带兵去更是不行,在河南还没有能对付国防军的部队,普天之下都没有。对于汝州,东翁去督办,前途茫茫,成功的可能不大。若能带兵过去尚有一线希望,但是也很难,因为吴甡就在那里,他是巡按,他若干预,兵也是无用的。”

巡按一般品级不高,比省级的官员都低,但是巡按手中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尚方宝剑,巡抚是没有的。那个上方宝剑拿出来,哪一个敢违抗?

樊尚燝气馁了,全无办法!

师爷一个大喘气,之后又说道:“还有一招险棋。”

又是大喘气。

“你快说!”

“用兵突袭,先扣下吴甡,然后办事,事情可以办成,后果就是东翁和吴甡的官司了。这个风险极大!”

不过在樊尚燝看来,他倒是不怕与吴甡打官司,他按律征税,吴甡阻扰,他是完全有理的,官司打到皇帝面前他也不怕!

“容我再想一想。”

事情干系重大,他不得不慎重。可是,他若是不管,这两个府可以把赋税拖到明年,编一些理由就是了。在大明一朝拖欠税银的比比皆是,拖上两三年也不稀奇。

他樊尚燝也不是非追缴这两府的赋税不可的,完全可以放过,但是他的巡抚就当到头了,立即下课。因为他的前任不但赋税正常交上去了,并且由于河南经济好转,上交的数额充足,他樊尚燝到现在,强盗一样的抢夺手段都用上了,可是还不足去年的半数!他不下台谁下台?

要知道,河南的接近半数的赋税就在这两个府,他们分文不交!

要么下台回家,养老抱孙子去。要么就铤而走险,和吴甡打一把官司,二者必居其一!

这就是我们樊同志的艰难的二选一的选题!

其实他和他的师爷都有一个错误假设,就是他能否扣押吴甡?他们的答案是能!以巡抚的权利,调几千卫所军不就是一句话的事!他汝州有何反抗能力,何况汝州的兵也要听巡抚的命令。但是他们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们办不到!

吴甡不但有尚方宝剑,还有朱大典的支持!朱大典的支持不是道义上的声援,而是武力保护人身安全的能力!因为朱大典手中有天下第一强军,这支军队就驻在汝州之南的南阳,调一个排、一个连的兵力到身边易如反掌。并且汝州水库的护卫队就是南阳一个连的武警,就在吴甡的身边,单单这些武警,对付卫所军最低也是个旗鼓相当。

樊同志和他的师爷都不懂军事,他们甚至不知道国防军是如何作战的,只是听说国防军很强而已,强到什么程度,他一概不知道。

--- 第24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