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四:九州风云_第241章:乱局初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四:九州风云_第241章:乱局初见

终于,皇太极、代善两兄弟定下了退位之事,抱头痛哭,说着对不起他们的大汗阿玛,就是老汗王努尔哈赤。

之后,代善说道:“我们仿照朝鲜之例,作为独立的属国,尊大明为宗主国,如此,大汗仍不失为一国之君,我等也可保一份荣华富贵。”

皇太极说道:“我们的国号是‘金’,中原大地上的士绅百姓仍有对于金朝的仇恨,他们供奉岳飞为抗金英雄就是例证,因此国号‘金’不宜再用,我们可以取其谐音改国号为‘清’,朕自立为清王。废除天聪年号,改称崇祯五年,改沈阳为盛京,定为王都。”

代善说道:“大汗圣明,如此一来,大明朝就没有理由征讨我们了。但是,还要想到花皮,花皮是主张宪政的。”

对于中华日报他们并不陌生,作为上层人物,他们也是常看的,因此,朱家主张的宪政他们是知道的。虽然未必理解宪政的精髓,也肯定不会认同宪政的主张,但是作为政治人物,如何取得政治上的收益还是有研究的,因此,他们提出宪政一点也不奇怪。

“大汗,我们不妨也举起宪政这面旗子,在清王国中如何宪政是我们说了算,有这面大旗在,花皮断没有理由进攻我们,否则他们就自食其言了。”

“好!我们也宪政了!找几个人,仿照他们的样子,也来个议会,大哥就来当这个议长,找几个秀才仿照花皮也写一个基本法。我们大清国就是独立立宪之国!”

独立的宪政王国——大清,就这样成立了,它是利益和生存法则的产物。

......

在辽东和北京都有国防军的情报人员,所以朱家是最早知道辽东变化的。

对此,朱万化的反应是不能承认。头一个原因是不能分裂国土,辽东历来是中国的一个行省,努尔哈赤也是明朝官府的一个小地方官,或者是小军官,他们仅仅是女真族之一部分,断没有分裂疆土自立为国的道理。在他的指示下,中华日报立即发表文章给予批驳。并指出回归大明,重新做大明的子民是唯一的出路,自立属国就是叛国!

当新成立的清王国的使者乔装秘密到达京城,要求觐见皇帝陛下,进献贡品时,朝堂上的君臣们早就在中华日报上知道了此事,并且明显的分为两派意见:一派同意中华日报的观点,这只是少数,并且是一些不怎么上得了台面的小人物,多少像是有点愤青的一伙人。多数都是主张接纳清王国为属国的。但是,主张接纳清国的这一派又进一步分为两派,一派是靖绥派,认为就此息事宁人,天下太平,皆大欢喜,能永远维持这个状态才好,这一派以首辅周延儒为首,是朝堂上的主流。另一派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派,他们认为外部安定正是围剿乱民的好时机,待内部平定,国家恢复元气之后还是要征讨清王国的,这一派以杨嗣昌为首。

杨嗣昌从山东回来之后就到了兵部任职,是兵部右侍郎,就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的意思。今年四月山海永平巡抚出缺,杨嗣昌接任,于是他就是山海永平巡抚兼兵部右侍郎。

不管怎么说朝堂上还是一派的喜气洋洋,纠结多年的一个一个大麻烦终于有了头绪,虽然不敢相信从今往后北面将平安无事了,毕竟露出了和平的苗头。

崇祯也兴冲冲的接受了清国使者的朝拜,照例还要有所赏赐,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俗话说乐极生悲,清国立宪这个怪胎是一个恶劣的开端,其后的发展让人始料不及。

已经到了秋赋之时,鉴于去年辽饷、练饷征收的晚了,导致一度财政紧张,因此今年就打算一起征收。可是辽东的清国已经臣服,辽东还会有战事吗?辽饷还要不要征收?如果征收是不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呢?

朝堂上任何事情都会有不

同的意见,辽饷之事也不例外。同意征收的说:谁敢保证辽东就此无事,何况北边还有一个蒙古!朝廷财政紧张,放弃了这一项收入,银子从何而来。反对者说,连年重赋税,民间已经不堪重负,何况还有连年的灾荒。辽东和平了,就要体恤民间疾苦,与民休息。

朝廷没钱已经成了痼疾,最后的决定今年还是要征!继续征收,改个名字叫做边饷。盼着明年能够好转,那时在免也不迟。

决定容易征收难,朝堂上的大佬们太不体恤民情了,两饷一开征就引来了麻烦。

......

在这乱糟糟的局势中临近了八月初一,这是预定的在洛阳白马寺做隆重法事的日子,这个法事将为修黄河河道的认捐行善之人祈福,届时全部认捐善人的名单将在白马寺由僧人誊写,供奉于佛寺大殿。

中华日报发专刊祝贺白马寺法会,特意派专人到西安恭请法门寺方丈,撰写祈祷文字刊登于专刊上。

在佛教界中法门寺最权威,号称是中华第一寺院,其缘由就是:它是三藏法师玄奘讲经驻在之所,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指骨舍利供奉之处,这个权威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法门寺方丈撰写的祈祷文章就显得特别的有分量。

中国是佛教盛行的大国,这次法事经过中华日报的宣传更是盛况空前,以慈善为主基调,有桁圣公助阵,前所未有。河南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山东、直隶、安徽、南直隶(江苏)等就近省份远道而来的也是上千人,附近的城镇村庄都住满了,空地上的临时搭建的帐篷、窝棚比比皆是。这是白马寺有史以来的一次盛会。

佛教界也不仅限于白马寺,大明有名的佛寺都派出了代表参与法事。

朱大典以国防军大都督、山东巡抚的身份参加法事,朱家兄弟虽然没有到场,但是朱家的女眷们,还有朱家势力之下的军界、政界、工商界的知名人物也有数十人。

其他各省也有官员到会,河南的巡抚樊尚燝没有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对朱家的一切行动都是暗暗的叫着劲,当然不会来捧着个场。但是河南巡按吴甡来了,是几名河南官员中地位最高的一位。

预计到与会人员会很多,南阳的独立一团派出一个营在外部警戒,南阳的武警整整一个团3000余人全部拉到现场,建立各种通道,有序的引导人流走向,避免拥堵踩踏事故。

到八月初一法事开始的那一天,沿着洛河之滨的白马寺钟鼓齐鸣,方圆十几里之内人山人海,由武警引导的人流成单行线前行,使所有的人都能到白马寺的山门前、大殿前上香,达官贵人、知名士绅、捐资善款的行善之人可以顺序进到大殿之内焚香、叩拜、祈福。

庄严肃穆的法会上也笼罩着一层悲戚的气氛,河南的不少捐赠善款之人在前几天掉了脑袋,有的还关在大牢之中前途未卜,有的已经流落他乡。终于有人在大殿上嚎啕痛哭,引来一片啜泣之声。

法事进行了三天,这期间朱大典与吴甡有两次会面,这两次会面都是单独会面,并没有其他人同行。对外的说法是朱大典宴请吴甡,第二次是吴甡回请,这种官员之间的交往很平常,也没有人在意。但是河南参与法事的官员都觉得有些不寻常,原因就是河南樊巡抚事实上与朱家交恶,河南的官员与山东的关系就比较微妙了。吴甡是河南最积极的改革派,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在樊巡抚反攻倒算期间,吴甡一直忙碌在汝州水库工程上,对于河南的政务始终一言不发。

顺便说一句,汝州的水库工程由于选址好,天然的利于水库建设的地形,致使工程量小,蓄水量大,受益面积大。因此,它的工程去年秋冬两季基本完工,主干水渠今年春季已经可以使用了,春季之后,直到现在一直在为各个分支

水渠规划建设,以扩大灌溉面积,因此,时至今日,工程也没有结束,属于边建设边收益的优良工程。汝州知府阎伯之参与始终,对于水利工程认识更深刻了,也全身的投入到工程之中。他与吴甡脾气相投,渐渐的就成了朋友,也可以视为一党。

......

秋赋、练饷、边饷的征收使河南的局势雪上加霜。

河南这两年慢慢的复苏,完全是因为朱家的一些改良的影响造成的。首先是农业上的兴修水利,打井灌溉,加上崇祯四年、五年旱情有所缓解。作物品种上增加种植冬小麦,力争在较短的生长期内多收粮食,陆续引进了玉米、地瓜耐寒高产作物,争取更多的收获。即便如此,小冰河期的自然灾害还是躲不开的,粮食供应仅仅是有所缓解,还是远远的不足。

城镇的工商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收入,朱家从南洋获得的粮食,以低价格大量投入河南市场,大批的民众用工商经济中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粮。基本民众口粮的稳定,就带来了河南社会的稳定。

河南的局面继续恶化,粮食短缺也是重要的因素,现在粮食出现了危机,粮道断了!

开封的曙光粮店已经关门一个多月了,粮食运走之后,人员也就陆续撤离,只留下几个看门人。

这不是普通的粮店,它是给整个河南省输入粮食的源头,大批的粮食从黄河航道运来,通过开封曙光粮店批发到河南各地出售。它一关门,整个河南就断绝了商品粮。

即便它没有关门,粮食也销售不出去了,因为各地的工厂都关了门,没有工厂,没有出卖劳动力换来的工钱,没有钱袋子,拿什么买粮食?

救灾?施舍?白送粮食?即便朱家大方,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你前脚送到穷困民众手中的粮食,就被后脚赶来的衙役把粮食抢走!因为,河南开始征粮了。

这一次的征粮是秋赋、练饷、边饷一齐征,前文说过,练饷、边饷远远大于秋赋,假如秋赋是一,练饷加边饷就是三,本应交一斗米,现在需要交四斗米。再加上踢斗、火耗,那就是五斗、六斗米。全家的粮食交出去都不够。

这还不算完,樊尚燝上任之后,又恢复了官员士绅不纳粮的老办法。富人不交税了,少了税收的大头,全省的总税收自然就少,可是去年吴光义在任时,河南上交的赋税是有记录的,今年的年景好于去年,到了你樊尚燝这一任即便数量差一点,可以找一些理由搪塞,可是如果差得太多,那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怎么办?只有硬性的向各府、各县摊派指标,达不到就罢官,于是征粮就变成了抢粮,征税就变成了抢钱!那里还有数量,那里还有道理?

朱家父子极度的愤怒,但是也没有多少办法,总不能发兵打过去把!何况这种情况并非河南一省,大明十几个省都是如此,难道来个全国大战?即便有心,国防军的兵力也不够。于是只能在中华日报上发表文章,重点的揭露河南的情况,批评练饷、边饷不应该征缴。劝告朝廷要体恤民力,休养生息。同时,也强硬的宣布:山东、台湾、辽宁坚决抵制练饷、边饷,正常的赋税可以交,其他的,朝廷要给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并且要掂量各省的情况,是否可行。

河南的混乱尚无头绪,辽东却爆出了特大新闻:关宁军总兵祖大寿宣布辽东加入基本法的行列,进入宪政,声称辽东战乱多年,请求免税,练饷、边饷更是无力收缴。

这份上奏的表文在送达朝廷的同时,也用快马,于八月二十日送到了山东威海的中华日报报社,要求刊登。

这消息有点像天方夜谭一般,令人摸不着首尾。朱万化得到这个消息只说了一句话:“从何谈起?!”

--- 第241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