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237章:琉球稳定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237章:琉球稳定了

前边说过,琉球的王宫并非常见的朝南,而是朝西,就是心向大明之意。琉球的海上商贸还是很赚钱的,因此琉球的经济状况很好,王宫也是金碧辉煌的。

一个没有武力的富国很危险,遭到日本的威胁、吞并也是势在必然。

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上,张志勋对琉球国王尚丰行了跪拜礼。不管大小,他毕竟是国王,也相当于大明王爷的地位了,跪拜还是需要的,中华是礼仪之邦,必要的礼仪不可废。

仅仅是一个叩拜,不是三跪九叩,国王不是皇帝,礼节没到那个份上。口中称颂了琉球王的仁德,不过是些虚礼。王庭上的臣子都很满意,上国使臣礼节周到,没有拥兵倨傲的骄狂。特别是与日本的使臣比较相差的太远了,日本使臣就不仅仅是态度倨傲的问题了,他们不断的耍阴谋,设圈套时刻存心吞并琉球。国王尚丰本人就在萨摩藩当过一年人质。

不要看这简单的一个跪拜,它把会见的气氛调节得恰到好处,取得了双方交流的主动。

礼仪过后,张志勋开口说道:“王爷,日本人是豺狼,琉球国善待日本人,把他们当做朋友交往,这才引来了饿狼入室,面对饿狼只有用猎枪。刚才这头濒死的饿狼所说的话,已经冒犯了王爷,冒犯了琉球国民,同样也冒犯了我大明。我怕脏了王爷的手,所以代替王爷杀了他,请王爷谅解。”

这话解释的很委婉,也挽回了国王的面子,何况这个日本人太过猖狂,尚丰和王庭上的大臣们想到往日,日本人的作为,今日的狂言,大家就都觉得刚才在王庭上杀人并不过分,是该杀的。

张志勋脸色很严肃,又说道:“我大明要求琉球国的君臣要恪守大明属国的地位和义务,尊大明为宗主国,这是大明朝廷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个要求,作为宗主国,我大明要在琉球驻军,并设立琉球、日本之间的封锁线,琉球的船只在我军的管理下可以经商通行,我军将监督琉球的对外事务。驻军的目的是保琉球的平安,以避免再出现日本人的侵扰,避免损害琉球国和大明皇朝利益的事情再次发生。我大明朝廷驻军琉球,不会干预琉球的内部政务,但是外交事务须经过我大明朝廷的同意,这次与萨摩藩的事件绝不允许再次发生,驻军就是为此设防。”

“第三,在琉球建立孔子学堂,教授汉文化,抵制日本文化,琉球王廷的官方文件全部使用汉语,在琉球发行中华日报,用以增加琉球与大陆的信息和感情的联系。这三条是我大明对琉球王国的要求,希望国王能够批准,并签订条约。”

琉球王尚丰说道:“上国使臣,萨摩藩的武力我琉球无法抗衡,这也是我的无能,愧对于琉球百姓,愧对于大明。上国出兵挽救我琉球于水火之中,我琉球国,会世世代代的感谢上国的恩泽。上国军队劳苦,孤欲派遣使臣前往军营劳军,还望将军允许。

上国朝廷所提之条款,我琉球君臣还要商议之后回复,也希望将军允许。

上国驻军人数,粮饷供给还望将军明言。”

是啊,驻军人数一定要说清楚,糊涂不得。按照惯例,在外国驻军,或者出兵征战,被援助的国家是要负担粮饷的。从道理上说,被援助国获得国家安全,理应支付军费。从军力上说,被援助国的军力必定弱小,强军住在你家里,你也不敢不付军费。

从大明的角度说,保琉球的安全,琉球受益,大明同样受益。可以设想,如后世的情况:日本、琉球、台湾这一条岛链控制了整个中国东部沿海,我们黄海、东海的舰队就成了近海看门的舰队了,走向蓝色的海洋何其艰难?再想一想后世的钓鱼岛,让中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多少心血,多少财力物力?

中国在琉球驻军,对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利益是巨大的,相比之下,这一千人的军费算什么?大明不要琉球的军费,获得了琉球国的好感,两国交好和两国交恶差距巨大,不是少量军费可以平衡的。所以,不要琉球的军费,不是傻大头,是为了本国的利益。

何况我们的军营占了人家的国土,还占据了

军港码头,这都是没有租借费用的。驻军所建立的封锁线是要有海上交通管理的,这笔收费也不小。便宜已经很大了,不能贪得无厌。

张志勋说道:“驻军人数在一千左右,一般不会超过两千人(一个营700人,在加一个海军的分舰队),驻军地点为琉球本岛、奄美大岛、种子岛,还有南面的八重山岛。请琉球国划出驻军营盘地点,需要考虑方便建设码头之地,以便于我方的军事调动。请琉球国在军营附近设立蔬菜食品供应之市场,我军会按价购买。我军一应军需粮饷均不需要琉球国供给,年节之日有所劳军表示即可。此外我国防海军将管理琉球到日本的航线,通过的船只需要按年度缴纳通行费用,用于支付海上巡逻的经费,按照大明的标准,1000料以上的大型船只每年1000两白银,小船酌减。对于缴纳交通费的船只,我们保证他们在这一海域的安全,如果遭遇海盗,我军会全力清剿,并赔偿船主的损失。”

这个条件非常宽松,仅仅占据军营之地,和收取海上交通费,与船只的安全相比,这些交通费就不算什么了。

这次出兵驱逐日本人,收复琉球的领土,废除了萨摩藩霸占琉球商贸和外交的企图,琉球受益是最大的,仅仅商贸一项就囊括了琉球的大部分国民收入,挽回这个损失,经济意义重大。否则琉球将会从富国一夜之间就成为穷国了。

其实还有一个条件朱万化没有明着提出来,这就是曙光货币在琉球的流通。明确地提出这一条容易引起琉球国民的反感,并且这也不是常识中属国应尽的义务。但是,国防军驻扎在琉球的几个主要的岛屿,与民间必然会有交易,在交易中首先使用少量的银币进行渗透,到银币通行无阻的时候,再加入小面额的铜币,大面额的纸币,则曙光货币就会逐渐地在琉球流通开来。依仗着大明的宗主国地位,琉球的精英人士即便有所警觉,琉球王国也不敢公然反对。而琉球国没有自己的货币,曙光币就会成为琉球唯一合法的货币。

在大明境内国防军势力范围的周边地区,朱家就是这么干的,因此已经使曙光货币在大明的很大范围内流通,这给朱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想想现代的美国,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使美元通行全球。它只要开动印刷机,大量的印制美元,世界的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这是不见血的侵略和扩张。

两天后,七月二十七日,琉球国全部同意了国防军提出的条款,并签署了相关的文件。毕竟这些条件并不过分,并没有过分伤害琉球的利益,特别是与日本国比较,大明足够尊重琉球。退一步说,按照国防军的军力,琉球也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

在属国驻军,和监督管理属国的外交也是宗主国与属国关系中的惯例,也算比较正常。

......

此后国防军的驻军工作在两个月内全部完成,台湾的二师派出一个营分别驻在琉球的五个岛屿,并配备了炮艇、货船、交通船,东海舰队派出一个用于封锁琉球、日本通道的分舰队驻扎在种子岛。

琉球国的官方文件本来就是使用汉语,只是在近年来由于日本的侵略,才开始使用日语,现在全面恢复汉语文字。

开办学校,发行中华日报的工作也进展顺利,中华日报发行量很小,仅限于少数官员,但是,只要发行就有影响,以后也会逐步扩大。

国防军还在军营中建立了为驻军服务的邮政业务和银行业务,驻外的军人就经常可以与家人通信,军饷的邮寄汇兑都很方便。另外驻外的部队也会经常轮换,使他们有和家人团圆的机会。

琉球的事情走上了正轨,日本吞并琉球的企图彻底破灭,并且失去了向南的交通通道。

这个时代,日本国需要大批来自中国的货物,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倭寇屡屡的骚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因此,与大明和后来的满清交恶,他们对中国的贸易都是通过琉球和郑芝龙的船队完成的,到了郑家彻底失败,被满清统一台湾之后,就完全靠琉球这一条商路了。所以失去琉球的通道对于

日本的经济打击是很大的。历史上,在琉球的商贸收益,是日本早期崛起的重要经济来源。

好在朱万化并没有断绝琉球和日本的贸易,因为这条贸易通道也是琉球国的主要财源,完全断绝这这条贸易通道,打击了日本,同样也打击了琉球,这是一把双刃剑。

国防海军的封锁线只是禁止日本的船只通过,大明的商船(主要是郑芝龙的船队)、琉球的商船都是可以通行无阻。但是,通行的船只也都得到了警告,如果敢于私藏日本人通过封锁线,将严厉处罚,并且将被取消在这条通道上的航运资格。作为海上交通管理费用,国防海军同样采用了“大明商贸”的通行旗帜的办法。

郑家的日本航线同样被保留,这是与郑芝龙达成的协议,还要遵守的。这条通道也让郑家赚足了银子。但是也可以预计,这条航道的寿命已经不长了。

......

孔有德是崇祯四年十一月投奔朱家的,之后,他和他的部下以及家属们就全部迁移到了台湾。孔有德担心朱家未必会十分信任他们,因此,很自觉进入了经济管理的学校,在他的影响之下他的部下也多数没有选择学习军事。

孔有德今年整30岁,比朱万化大一岁,也是干事业的年龄。今年从经济短训班毕业之后,没有等他去找朱万化,朱万化就找到了他,对于这些原本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朱万化还是关注的。

询问了他的学习情况之后,朱万化就把他安排到外贸公司,告诉他:他的属下能带的就都带上,毕竟熟人好管理。并嘱咐总掌柜朱吾安安排他主管对吕宋、东印度群岛的贸易。朱万化还有下一步的安排,但是他没有说,这就是,经过锻炼熟悉了外贸业务之后,朱万化打算把外贸船队和护航的舰队合为一体,这样便于管理,孔有德毕竟是军人出身,稍加学习舰队也是可以管理、指挥的。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他以充分的信任,也可以调动他的积极性,从而做出更大的成绩。

有一个人全面接手南洋的贸易船队,朱吾安也就可以脱身做好他的总掌柜的工作。东南半岛上的贸易有郑芝龙,南洋有孔有德,将来发展到印度就再成立一个机构,大明的粮食就彻底解决了,大明的海外贸易主线就理顺了。

赵率教是三月到台湾的,到年底也该完成了学习了,朱万化也在考虑如何安排,现在他倾向于安排到政务上,或者政务军事相结合的位置,现在朱家可以安排政务工作的人员太少了。毕竟他在大明的官场上混了多年,又是进士出身。

赵率教是武进士。大明的武进士不是纯粹的武夫,文章也是要考的。所以武进士也是有学问的人。

大明朝的军官绝大部分是文人,像洪承畴、卢象升、袁崇焕、孙承宗等名将都是文人出身,武进士出身的不多。军中也有一批出身草莽的,文化功底差的武夫。例如孔有德便是,还有现在在西北大显神威的左良玉、曹文昭,宁锦边关的祖大寿等,都是这种武人,就是常说的出身行伍,是一刀一枪拼出来将军。

......

崇祯年间的官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员更换频繁,在任时间都不长,能连续担任同一个职务一年以上的比较少见。

原河南巡抚吴光义崇祯五年初,去职回家养老去了,新任的河南巡抚名叫樊尚燝(读音精)。河南的另一位重要官员——巡按吴甡,按照历史的轨迹也是任职到崇祯五年底,然后就去了陕西,继续做巡按,也就是说现在依然在职。

樊尚燝好景不长,按照原来的历史,他会因为西北的乱民大举进入河南,围堵不力而被撤职查办。现在的历史变化了,他可以躲过这一劫。

樊尚燝的史料很少,出生年月、籍贯、字、等等无从查考,但是他处于乱民进入中原的关键时期,终于被历史留名,因为没有什么作为,仅仅是因为身居河南巡抚高位,不得不提及的一个次要角色。

樊尚燝来到河南,会带来麻烦吗?

--- 第237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