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209章:觉华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209章:觉华岛

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台北的朱万化收到了来自辽宁的两条消息:头一条是辽宁的冶炼厂高炉点火,标志着安东冶炼厂正式投产。由于此前台湾出现的轧钢能力不足,导致生铁过剩,所以安东的轧钢能力得到了加强。它的生铁生产能力与台湾的冶炼厂相当,年产六万吨生铁。但是炼钢、轧钢能力强于台湾,达到了年产四万吨钢材。

这样一来,朱家拥有台北、安东、曙光基地三个冶炼厂,合计生产能力:年产生铁13万吨,钢6.7万吨。钢产量基本满足需求,生铁依然过剩。

钢材主要应用与军工生产、造船业,建筑方面有少量应用。在民用的市场逐步打开之后,加上修建铁路用的铁轨,生铁产量过剩将得到解决。

另一条消息是朝鲜将派出进贡使团前往京师,朝鲜方面希望辽宁出动军舰护送,并代为禀报朝廷。由于后金的干预,朝鲜方面与大明朝廷的联系已经断绝多年,现在只是与朱家有联系,联系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朱吾安领导的外贸公司,另一个就是与朝鲜接壤的辽宁省。

由于朱家的努力,断绝了后金对朝鲜的威胁和控制,致使朝鲜恢复了大明属国的地位。后金是深山中的渔猎民族,社会形态的奴隶制,文化处于未开化的蛮荒状态,这样一个民族用武力征服了朝鲜,让儒家文化发达的经常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心中不服,对于后金愈加反感,现在终于在大明的帮助之下摆脱了后金的控制,心存感激的朝鲜王庭进京朝贡就是必然的了。

朱万化指示辽宁,用巡抚衙门的公文呈报给鸿胪寺(朝廷负责外交事务的部门)。派出黄海舰队的炮舰护航,到大沽口上岸,在大沽口提前准备一些马车,接送朝鲜使团。

......

十一月底,在基隆电机厂试制的电子管及无线电终于有了成果。为此在基隆成立了电子器件厂,任命杨田华为厂长。专业研制生产围绕着电子管的衍生产品。同时为他们装备一批高精度的小型机床,小型的碾压、拔丝设备(微型轧钢技术),用以提高质量和产量。

无线电收发报机的效果比较理想,有效距离超过了500里。测试的地点是基隆到台南,实际距离550里,收发效果还比较好。这个时代天空是干净的,除了自然的雷电、偶尔的太阳黑子活跃期的干扰之外,没有任何人工的无线电波干扰,所以尽管技术简陋,信号功率微弱,依然可以传播的很远,当然,定向天线技术也起了很大的作用。500里的距离已经能进入实用阶段了。它的问题还是发射功率不足,只要突破这个瓶颈,预计明年可以突破数千里的限制,成为真正的无线电。

由于无线电技术的重要性,朱万化除了日常的政务之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参与研制工作,现场指导,他虽然在电子技术上只是个业余爱好者的水平,但是毕竟知道很多现代的知识和理念,在研制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为了制造、维修方便,除了使用印刷电路之外,他把收发报机的电路划分成多个基本模块,单独研制测试,加快了研制的进度,这也导致了最后组装的机器体积庞大,一台收发报机有一个书架那么大,重量几十斤。

初期的收发报机故障率还比较高,为此,朱万化把两台收发报机(双机保险)、定向天线,再加上给它供电的发电机、提供动力的蒸汽机安装在一台马车上,便于移动使用。双机也提供了更安全的状态,即便一台出了故障,另外一台也可以继续工作。

第一批无线电工作车就制造了20辆,准备用于实际测试。第二批就要考虑安装到主要的军舰上了,500里的通信能力可以使舰队内部实现战场通信,与基地的通信就要靠中继站了。

用于改善有线电报的载波电路也顺理成章的制作出来,有了它,电报线路就增加的带宽。原来一条线路上只能有一个发言者,现在只要规划分配好频率,在同一条线路上多台发报机可以同时工作。比如从台湾经过舟山、威海、济南到达开封的线路,从前是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的,现在台湾的电报房可以同这几个地点同时进行直达通信,速度快了,线路的容量也大了,这就使电报的商业应用成为可能。但是,也有一个附带的问题,原来的发电机功率小,一个人手摇就可以了。现在的载波电路需要小型蒸汽机带动的电机才能工作。体积大了,没有原来的设备简洁。

新的有线电报机已经在台湾使用,其他各地也要迅速安装,最多到明年初,老的电报机就替换下来了。但是老的电报机有一个优点,就是体积小,人力手摇即可以工作,在部队的野战中还有使用价值。因此,换下来的老设备,经过检修,全部装备给部队。

......

京城里关于和谈的情报很快就传到了朱大典父子手中,现在朱家在京城的情报网已经很强大,朝廷发生的事情,朱家很快就能知道。所以圣旨还没有发出来,这边就有了准备。于是朱大典父子通过电报又是一轮紧急的磋商。

首先是天津卫,朱家父子一致同意可以退出,恢复原来的官府衙门。但是大沽口的港口朱家还要保留,至少保留一部分,并且要驻军,哪怕驻扎一支武警部队也可以,这个港口很重要,很多运输物资都要经过这里,朱家还有通往蒙古的贸易,这是朱家战马的主要来源,也是经大沽口中转的。

朝廷设立这个先决条件就是为了脸面,朱家也不能太咄咄逼人,朝廷的威信也是应该维护的。

谈判的地点设在京城比较好,一方面是照顾朝廷的面子,也是为了朝廷随时可以商议统一意见。朱家有先进的通信手段,随时可以通过电报协商。为此朱万化准备紧急的运输六台无线电报通信车到济南,作为谈判的通信工具使用。京城到德州500多里,完全没有问题,京城到济南700多里,也可以实验一下,预计问题不大。

其中两台无线电报车,将用来解决南阳农牧场到开封的电报业务,彻底解决南阳的通信孤岛状态。

朱家的主要成员不能去京城,防人之心不可无,危险还是存在的。朱大典的意思是派朱家栋和赵四海为谈判代表。赵四海原来是朱大典的卫队长,后任山东独立团团长,第三师组建完毕后准备任命为师长。朱家栋现在任山东行政长官,并准备兼任第三师教官。

谈判代表团再配一批工作人员、一辆无线电报通信车,两辆光通信车(备用)和一支精悍的连级小卫队。在天津到京师之间选择一地建光通信中继站作为通信的后备,因为无线电初次使用,还是担心发生故障。

......

预计谈判中朝廷要提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求朱家出兵解救关宁前线当前的危局。从朱家的立场来看,支援边关是应该的,也必须要去。但是解救到什么程度最符合朱家的利益,这个分寸要拿捏适度,即解了当前锦州之围,打击后金的力度又不要过分。后金的存在还是有利于朱家的,比如现在,如果没有后金的威胁,朝廷能和朱家谈判吗?

此外还有台湾的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要求。总之,在保持和平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改革,就要容易一些。

虽然朱万化知道,历史上的这个时间后金是拿不下锦州的,但是原来的历史已经改变:第一,攻城的不是皇太极,而是阿敏,第二关宁军已经被削弱,祖宽加上孔有德一共4000骑兵在山东全军覆没,这对于只有几千人的关宁铁骑损失是巨大的。战场上未知数太多,一个偶然的小变化也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锦州能不能守住就是未知数了。锦州不能丢,丢了损失太大,再者说,丢了锦州朱家也失信了。

最后就是朱家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关宁军的眼皮底下,作弊也要有水平,不能让人看漏了。这种对于后金又是打击又是保护的戏法,一旦演砸了后果极其严重。

权衡再三,朱万化选择了宁远城(今兴城)海外的觉华岛,觉华岛现在的名字叫做**岛。它距离海岸20里,上岸不远就是宁远城,岛屿从西南向东北成狭长状态,长12里,最宽7里,最窄2里,岛上有山,不高,地势比较平坦。

从宁远城到锦州只有120里的距离,如果以觉华岛为基地,从陆地驰援锦州,朱家军的马匹、车辆六七个小时即可到达。

朱万化的计划是:出动一个营的兵力护送粮草给养给祖大寿,也可以提供一些红衣大炮的火药和炮弹,甚至提供一些手榴弹,间或小小的打击一下后金的围城部队,应该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祖大寿最大的困难是缺粮。历史上祖大寿因为守城,数次被围,屡屡发生吃人肉的事情,对此,历史上记载的清清楚楚,只要粮食充足,后金是奈何不得他的,祖大寿也是这个时代的猛人之一。

但是,在觉华岛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现在是冬季,渤海的北部沿岸地带是结冰的,朱家没有破冰船,觉华岛与大陆的交通就是在冰上通过。这段水域的宽度有20里,当地人就是徒步在冰上通行的。作为部队,还有辎重车辆,就不能冒这个风险了。为此,朱万化打算把目前朱家几支部队的舟桥部队,连同设备全部调过来,不足的部分,紧急组织生产。用这些设备建一条长度20里的冰上浮桥,这样一来,即便发生冰面塌陷的事情,依然可以保证安全,在觉华岛的外侧,建立栈桥,越过浮冰位置,保证水上交通。

另外,还可以用觉华岛做炮艇的海军基地。大小凌河都流经锦州,并且这两条河的水量都不小。春暖冰雪融化之后,炮艇可以直接进入大小凌河,用炮艇打击后金支援锦州作战就太方便了。

但是炮艇航程有限,必须有就近的基地,这附近就只有觉华岛合适。

朱万化把这些情况和分析告诉朱大典后,朱大典也同意,向朝廷要觉华岛,建设成为一个后勤补给基地,用于支援关宁前线,朝廷方面也会乐于接受此方案。

......

说到觉华岛,一段悲壮的历史就不得不提。

天启六年(1626年)就是我们上一章说到的袁崇焕(其中包括祖大寿)用一万人固守没有外援的宁远城,击败努尔哈赤的六万攻城大军之战,史称宁远大捷。

在那一战中,努尔哈赤是不甘心失败,他在临走之前,把所有的怒火发泄到了宁远城边的觉华岛上,那里还驻扎着几千明军,以及数万名躲避战火的无辜的百姓。

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原本相隔二十里的大海,结上了厚厚的冰,失落的后金军踏着冰层,向岛上发动猛攻,没有城池遮挡的明军全军覆没,后金鞑子屠杀了岛上所有的百姓,全岛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屠杀得干干净净。在努尔哈赤的‘光辉’历史中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的次数太多了,数不胜数,觉华岛只是其中之一。放到近代,定一个“觉华岛惨案”一点也不过分。

对于努尔哈赤的评价,众多纷纭,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生产力,冲击了腐败的明朝,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这纯粹是屁话!遍览他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和生产,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努尔哈赤的一生只干过劫掠、杀人、破坏这一件事,别的事没干过,他从来不知道生产为何物?在他的眼中汉族民众就像山中的猎物,是供他狩猎的对象,汉族人的财物、粮食就是他狩猎的收获。当时整个后金的女真族人都不从事农业生产,更没有工业、手工业,也不经商,全体只干一件事:杀人、抢劫!难道这就是先进的生产力?他们是奴隶制社会,先进吗?不从事任何生产的民族还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些学者的良心都让狗吃了!

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只有破坏生产,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尸体或者奴隶。

朱万化就有这个打算,在觉华岛立上一块碑,把这段历史刻在上面,让子孙后代都记住,有一个叫做努尔哈赤的屠夫曾经在这里滥杀无辜,破坏中华文明。

东北的大地原来有数百万(约五百万)平民百姓被他毫无缘由的,用几年时间屠杀得干干净净(有一部分逃到了山东,这一部分充其量能有十万人),东北只剩下几万汉人还做了奴隶。杀人几百万!这不是个小数字!清朝的两百多年中,东北大地上除了满族人几乎没有汉族人。朱万化准备将来收复沈阳、抚顺,也都要要立一块碑,这笔血债要刻在石碑上,永志不忘!

可是在距离觉华岛不足百里的海边上,在2013年建了一个某某园,其中有个“抚顺园”。抚顺就是努尔哈赤的老家,赫图阿拉城和永陵的所在地。这个园中唯一可看之物就是一个硕大的努尔哈赤戎装骑马的塑像,数米之高,高大威猛。人物面孔完全不是努尔哈赤,而是个俊小伙。瞧这水平!努尔哈赤是有画像的,像不像努尔哈赤全中国人都知道。

我真的很茫然,我们中华名族的英雄豪杰比比皆是,为什么要拿出这个屠夫来纪念?欣赏他屠杀平民的功绩吗?纪念他屠杀了几百万汉族平民百姓吗?

--- 第209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