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92章:杨嗣昌到山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92章:杨嗣昌到山东

颁布基本法之后,山东省就封锁了边界,并且封锁很严密。大小通道都设立了哨卡,主要的通道上还有拒马阻挡。站岗的多数是卫所兵,少量的山东营士兵只是起到了监督作用。次要的道路上只有两三名士兵看守,也有派出一个班的,重要通道有一个排的山东营士兵。德州城就属于重要通道了,不但是大的路口,由此经过的运河上也有炮艇在拦截所有的船只,必须登船检查。

这种检查只有一个内容,不准携带兵器,其余的一律放行。所以在德州通往直隶的路口,就可以看到几个巨大的拒马把道路拦挡的弯弯曲曲,行人和车辆必须缓慢的在拒马间穿行。哨卡的士兵手拿长矛短刀立在一旁监视着每一个通行的人,但是并没有阻挡、检查、搜身、索要路引(通行证)一类的动作。他们的任务第一是营造一个紧张的气氛,告诉大家这里很紧张,封锁边界了。第二是严防大规模携带武器进入山东,就是阻挡军队的。在他们身后的建筑物的高处,在侧面的停着的有钢板防护的战车里,掷弹筒、轻机枪、步枪都隐藏在那里,只不过过路的人看不到而已。

这种封锁表面看很严厉,实际上有非常宽松,心怀鬼胎的人不敢上前,有事情必须要通过的人,走过去才发现,没有任何阻挡和检查。连装载大量货物的车辆也没有人翻动、查看。

九月二十日,一顶官轿带着一只队伍来到了德州的哨卡,队伍中还有数面旗帜,后面还跟着不少车辆。这是新任的山东巡抚杨嗣昌到山东上任的队伍,他手中还有罢免朱大典的圣旨。

一般的说,从京城到济南的官员应该顺着大运河,乘坐官船,轻松又威风。但是杨嗣昌深知此行的凶险,他除了把自己的全部家丁队都带来之外,还不知从那里借调了200名营兵,加上杂役、粮草,整个队伍居然有六百多人,十几辆马车。这么庞大的队伍如果乘船,就需要数十艘大船,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船?所以只好乘轿、步行了。好在京师到济南路途并不算太远。

看到了大队人马的到来,哨卡立即移动拒马封闭了道路。因为这正是他们拦截的对象。队伍中刀枪林立,实则就是一支军队。

“前面的队伍注意!一百步之外停下,请派人过来联络!”

喊话器的巨大声音顿时震慑了所有的人,这种喊话器是朱家的新产品,它是借用机械留声机的原理制造的,四五百米的距离也能听的清楚。重量50斤左右,一个人能背着走。在“157章:海上拦截粮船”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细说了。

杨嗣昌的队伍在大声的喊话中停了下来。这时,后面得到消息的一个排的士兵,迅速的跑步进入了预设的简易阻击阵地,排长也来到了哨卡之前。

杨嗣昌派出一名幕僚,来到哨卡前,他说道:“这是新任山东巡抚杨大人的队伍,奉旨到济南赴任,请让开道路。”

那名排长说道:“我不管你是什么人,放下兵器就可以放行,携带兵器禁止进入山东地界!”

“巡抚大人的话你敢违抗?”

“山东巡抚乃朱大人,我们就是执行巡抚衙门的命令。”

“杨大人......”

还没等他说完,排长一摆手,过来两个卫所兵,推着他往后退去。口中不停的喊:“退回去!”

喊话器又

开始喊话了“杨嗣昌大人,为了山东省的太平,所有放下武器之人,均可自由通行,携带武器者不得进入山东境内。请杨大人海涵!”

杨嗣昌鼻子都气歪了,只要进入济南城我就是巡抚。他们明知是我杨嗣昌到了,指名道姓的要我放下武器,这是战场抓俘虏吗?要我投降?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杨嗣昌。

杨嗣昌(1588~1641),比朱大典小了七岁。字文弱,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历史上,在崇祯十年时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西北乱民,剿抚兼施。此举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乱民军兵败降明,李自成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总人数18人!

所以,杨嗣昌并非等闲之辈,也是有能力、有血性之人。他带着300名家丁和200名营兵,这500人可是精兵,并非乌合之众。因此,他大手一挥,喊道:“列阵!冲过去!挡我者死!”

这500军兵在大道上就列开了阵势,亮出兵器,甚至还有弓箭,大声呼喊着,踏步向前。阵势严整,脚踏大地轰鸣,口号震天,威势逼人,确实是一支强军。这时双方距离有350米左右。

各个哨卡得到的命令是,不听劝阻者,可以开火射击,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伤亡。但是遇到大部队,不能阻挡时可以后撤,并及时向上级通报。

面对500人的步兵,一个排的力量是可以阻挡的,为了减少伤亡,排长命令向前方打两发炮弹。一个排共有八门掷弹筒。排长亲自指挥其中两门掷弹筒,各发射一发。砰!砰!的两声炮响,炮弹冲天而起。掷弹筒是曲射火力,射程只有250米,是打不到对方的列阵之中的。炮弹在极高的空中掉头落下,在最高点上炮弹的速度不是很高,还是能看到的。落下来的速度就很快了,并且带着尖利的啸叫声。轰!轰!炮弹在双方之间的大道上落地,爆炸声震天轰鸣,爆炸处顿时飞沙走石,硝烟冲天而起,待硝烟散去时,大道上出现了两个坑。

掷弹筒炮弹的杀伤力略强于手榴弹,与手榴弹比较,他的优点是打得远,有250米的射程,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在40米左右。第二个优点是准确,有经验的士兵基本上可以一发命中,手榴弹的误差一般都有五米左右,不能保证投掷必然命中。

排长大声命令:“各种步枪,散弹准备!等待开火命令!机枪(半自动)、掷弹筒暂时不准开火。”

各种枪支的散弹大小规格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杀伤力差,如果不是赶巧了命中要害,一般不致命。还有就是射程短,准确度差。

这个阵势杨嗣昌是第一次见识,他的队伍悄悄的停顿了下来,呼喊声也终止了。杨嗣昌稍后也明白了,那两发炮弹就是对方在警告自己,并非真想打,还是有善意的。

怎么办?进,则必有伤亡,并且这种火炮的确厉害。都说朱家火器厉害,果然不一般。这个距离双方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对方的枪械全部举了起来,已经准备射击了。这是玩真的,真要上去必然见血。

杨嗣昌离京时,尚不知道朝廷欲对山东用兵之事,他只是到山东走马上任。他也不能轻易的开了战端,在加上山东军如此强悍,他也只能强忍一

时,一切等到了济南再说。因此,他无奈的摆摆手,意思是让他的家丁队后退。家丁队得到这个命令,就整队后退到原来的位置。杨嗣昌则只身上前,来到哨卡处询问。

排长见对方的队伍退了,也命令解除警戒,枪都放了下来。双方都松了一口气。

对于杨嗣昌的询问,排长无奈的回答:“杨大人,实在没有办法,要么您的兵返回,或者驻扎在这里,您自己过去。要么武器暂时寄存在我这里,你们就可以过去。军令在身,下官不敢违抗。”

“此地到济南尚有200多里的路程,要走四、五天,倘若遇到匪盗,没有兵器我们如何应对?”

“山东境内没有匪盗。你们不招惹别人,没有人会招惹你们”排长答复的很干脆。

“......”

山东、河南剿匪之事,不是秘密,中华日报上也登载过,朝廷中也有议论,没想到还是真的?果然没有匪盗吗?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退回来的杨嗣昌盘桓了好一阵子,也想不出办法。最后只好把那借来的200营兵遣送回去,不带武器,跟到山东还有何用?让家丁们收拢兵器,捆绑好,交给哨卡。这一来倒是皆大欢喜,哨卡打开拒马,顺利放行。

杨嗣昌皇命在身,有危险越要去,龙潭虎穴也要闯一闯,否则拿着圣旨回家?违背皇命可不是玩的。

九月二十五日,杨嗣昌的队伍终于到了济南。得到报告的朱大典亲自站到巡抚衙门的大门前等候。下了官轿的杨嗣昌看到的是满脸笑容的朱大典,心中是五味杂陈,苦涩难当,勉强见礼后就进了衙门。杨嗣昌哪有心思应酬,来到大堂之上,杨嗣昌就板起面孔,面南而立,口称:“圣旨到!”

朱大典早就准备好了,换上一张严肃的脸,来到铺了一块红垫子的地方,面北跪下,口中说道:“臣朱大典恭听圣旨。”

“奉天承运......免去朱大典山东巡抚之职。......”

“臣朱大典遵旨!”

然后接过圣旨,脸上又恢复了笑容,清热的说道:“文若老弟(杨嗣昌字文弱),恭贺你就任山东,愚兄已经备下酒席,与老弟接风洗尘。席面就摆在风和轩的二楼,老弟请!”

杨嗣昌都快气饱了,那还有心思喝酒。因此说道:“延之兄费心了,初来此地,还是公务要紧,今天就免了,改日我请延之兄。今日还是先做交割把。”

“好,请便!”

朱大典招来幕僚,与杨嗣昌交割巡抚大印及一应账册等。然后朱大典说道:“这是山东省赞成并加入基本法联盟的后备文案,已经存档。愚兄提醒你一句:山东已经进入宪政,文弱老弟要仔细看看基本法,不要自误。老弟好好休息,愚兄就不打扰了,告辞!”

说着,拱一拱手,转身就走。

“慢着!请留步!......基本法......宪政为何物?......”

“这个......一句两句说不清,这大堂上有这几期的中华日报,文弱弟慢慢看,有话日后再说。哦,还有一事,德州的哨卡执行命令过于简单,我向文弱老弟道歉,我已经下达了军令,过两日后老弟家丁的武器就会运过来,都会如数奉还。还请老弟你海涵那。”

--- 第192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