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90章:宪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90章:宪政

崇祯四年九月十三日中华日报发了一期增刊,头一版用整版篇幅,大字刊登了台湾议会通过的基本法全文。大标题就是基本法三个字,副标题就是基本法的第一句话:“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基本法的头两段选用加黑字体,作为提示重点:

“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制定这部基本法,就是为了真正执行圣人这个宗旨。使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国家繁荣所带来的福祉,避免国内因分歧导致的战争,保障国内的安宁。

凡是赞同孟子之言、宣誓忠于本法的地方,都可以加入我们的联盟。共享幸福、安宁、民主、自由。”

基本法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议会的,从议会的选举、组成,到它的职责、权利,全部给予规定。国家其他组成部分与议会的关系也占了很大篇幅,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的分配。

基本法也规定了执行宪政的地区,从开始进入宪政,到完全实现宪政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最短要有五年,最长不能超过十年。这个过渡时期需要做那些事,议会从无到有,逐渐加大权力的过程也全部都有相应的规定。

其他的版面都是围绕着基本法的社论、评论分析文章,号召各个行省积极表态,都参与进来,支持宪政。

这一期报纸印刷量非常大,原来就发行报纸的行省均增加一倍的数量,没有发行报纸的行省也全部通过朱家的代理商、有商业往来的商铺或者其他的办法发出相当数量的报纸,并且预告接下来的几天还会有增刊。京城是个特例,因为要保护朱家各种人员的安全,和撤离邮政所,从这一期起在京城改为地下发行,数量当然也就减少了。但是,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一般的官员、士绅阶层基本能保证他们的多数人能看到报纸。

预计到九月十四日、十五日,华北大部分行省都可以看到报纸,南方依次要晚上三、五天。

这一份报纸将会在中华大地掀起波澜,反映会非常强烈。中华日报已经做好准备,后续的各期将拿出第一版发表相关的文章,并且采用上次讨论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时的办法,正反两方面的文章都要刊登。

当然,朱万化也不会期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短期内只会有自己掌握的山东、辽宁响应,其他省份的官方,绝对不会响应的。但是,不响应不等于没有影响,他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应者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出现其他改良版本的基本法,改良版本的议会。

紧接着十五日的报纸上,山东行省用省巡抚衙门的名义,在中华日报上发布文告,宣布支持并加入基本法,山东开始进入宪政。

山东的朱大典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都是朱家自己的事吗。但是辽宁的王元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所以辽宁暂时没有发布支持的文告。

到辽宁任职的三个人当中,布政使(性当于省长)毛九华是最勤奋的,也可以说是个工作狂。他在衙门里根本就坐不住,不停地奔波于辽宁各地。辽宁为各级官员都配备了橡胶轮胎的马车,这也为毛九华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开始时他工作的重点还仅限于农业种植和水利,后来他逐渐的发现工业、商业对于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冶炼厂、造船厂,对他的教育和震撼都是很大的。

造船厂虽然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经部分开工了。船坞里一艘1500吨(合3000料)的大型客货两用商船已经开始建造,巨大的船身可以与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不相上下了,对于木制船只来说1500吨差不多到了极限。但是,朱家现在造的主要船只

开始使用蒸汽机动力了,风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外型上既不是大明常见的福船模样,也不是泰西帆船的模样。而是具有后世轮船的模样了。布政使大人前来视察,船厂的大小头头们都毕恭毕敬的伺候着,主动介绍情况。并告诉他,这种大型商船将是辽宁造船厂的主要产品。目前将主要提供给南洋贸易使用。说是商船,它也是有武装的,船的首尾各有一门单管20直射炮,对付一般的海盗绰绰有余。

在工作中毛九华慢慢的领会了朱家富国强兵的理念。他没有见过朱万化,也没有听到过朱万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言论,但是他却成了朱家坚定的支持者。

他和王元雅一同来到辽宁,工作上又常有来往,所以他的思想变化也在慢慢的感染着王元雅。王元雅应该是大明官员中接触朱家最早的人,从遵化之战他就不断的从朱家获得不少实惠,并且他还见过朱万杰,交谈过多次。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也就把立场靠到朱家一边。

基本法对于王、毛二人并不是特别新鲜,因为辽宁就有两级议会,并且毛承祚专门给他们解释过议会的作用。

这次要求发布公告支持基本法,是朱万化的指令,但是朱万化也嘱咐毛承祚要耐心的说服,如果王元雅暂时不能签署支持的文告就等一等,如果强制发布公告,王元雅的地位就尴尬了。

已经自认为靠到朱家一方的王元雅犹豫还是有的,但是朝堂上的事他更清楚,自己不支持,朝廷也不会放过他,反而两面不讨好。

最后经过毛承祚的反复劝说,王元雅终于还是同意了。

毛承祚对他说:“如若兄两年前就对我说过,朱家尊重皇上,不会造反,但是绝不盲从于皇上。天下之事,天下之人决之,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少数人说了算。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为什么有很多弊政,大家都知道,都明白,就是改不了?眼看就要亡国了,还是不能改正,直到大家一起眼睁睁地看着灭亡。如若兄提出的办法就是用国家的制度来保证不犯大的错误,而不是靠皇上圣明。历朝历代都不能保证每个皇上都是明君,所以才有朝代更替。如若兄的办法实际上是在保大明江山万万年的,皇帝是第一个受益者,宪政实际上是最大的忠君。但是,当今皇上却可能是第一个反对者,很可能还要治朱家之罪。

浦公(王元雅字浦鹤,年龄长毛承祚一辈,所以尊称浦公),如若兄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他帮了朝廷多少次,还不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

毛承祚手中拿着中华日报的增刊,指着上边的文章说:“其实我嘴拙,很多事情心里明白,却是说不出来,王大人可以多看看报纸,就明白了。”

王元雅很清楚,朝堂上很多事情不就是糊涂皇帝加上一群奸邪小人给搞砸了?自己从内心也赞同朱家,再加上毛九华的鼓动,毛承祚的劝说,他也就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终于在九月二十一日的中华日报上发布了辽宁省支持基本法的文告。

朱万化得知这个情况,在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之后,迅速派人地把王、毛还有按察使任赞化三人的家属接到辽宁,以免出现意外。对此,他们三人心里也是非常感谢。这是后话。

......

山东官员的情况很不乐观。由于中华日报在山东的发行,山东的大小官员对于政治上的变化还是看的清楚,台湾的事情也知道一些,现在又搞了个基本法,这不是要夺皇上的权吗?也差不多就是造反了,闹不好就是灭九族的罪,这个浑水不好淌。大明读书人的忠君思想那是根深蒂固的,不那么容易改变。因此,大部官员宁

可弃官而走,也不敢担造反的罪名。

朱大典动作非常迅速,立即任命了一系列的官员。当然这种任命不能使用知县、知府的名字,而是仿照台湾的先例,选用了县长、专员等名字。这是因为朝廷的官员是要户部任命的,还要皇上批准下圣旨,巡抚没有任命官员的权利。

与此同时由山东营的教官、威海独立团教官组织一批政工军官,开始逐个府城挑选两名议员集中的济南,紧急组建省级议会。待省级议会组建完毕之后,回过头来,由省议员组建各府的议会。紧急之时就要采用紧急的办法。

基本法的颁布更是震动了朝廷。崇祯不停的召见相关的大臣,商讨对策。

对待基本法皇上和朝臣们的反应当然不会相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绝对不能容忍议会的存在。议会的权利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皇权,这就取代了他的位置,拿走了他手中最大的权利。其次是议会成员是选举产生的,尽管这种选举实质上控制在士绅和达官贵人的手中,那也是不能容忍的。天下的官员都是皇上任命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在皇上手中,皇家的事情岂容外人插手?

想一想清朝末年时,朝野上下一片宪政的呼声,朝廷也派出了以皇族为主的考察团,考察西洋各国的民主制度,最后确定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可以说宪政已经得到了皇族的认可。按说应该一帆风顺,历史事实证明,皇族的阻力破坏了大清国的立宪进程。

大清朝国家内外危机重重,亡国就在眼前。在这种内外的压力之下,在皇族本身已经认识到必须执行宪政的情况之下,慈禧太后等皇族的决策人还是迟迟不能下决心,一拖再拖。最后议会终于成立起来,还是被皇族一再干预、掣肘、打压。直到辛亥革命已经起来了,还是不能放手。由此就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利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

崇祯本人的知识并不贫乏,朱家的很多东西也引起了他的兴趣和思考,但是,这并不能促进他能够接受政治改革。就比如历史上的康熙皇帝,不但华夏的传统文化他掌握的很精深,西洋的科学他同样精通。当时算学上的几何代数、西洋的天文地理知识他无一不精通,就是英语也有很高的水平。在历史上他有很多贡献,但是,由于清朝是少数名族的政权,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他是坚决的反对社会科技进步的,他把科技斥为**技巧,雕虫小技,因为他清楚,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民富国强和开化文明,而这样一来,满族的特权就危险了,满族的统治地位就遭到了挑战。所以他孜孜以求的就是愚民政策,时时刻刻的把满族如何驾驭庞大的汉民族放在第一位。皇帝具备先进的科学知识,甚至开明政治的意识,最后他的态度还要取决于皇族集团的利益,利益高于一切!

让皇帝同意执行宪政,何其难也!

朝堂上的大臣们,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明朝的大臣。在历朝历代中权力最小的皇帝就是明朝。原因是内阁制,内阁非常强,它有驳回圣旨的权利,内阁退回圣旨叫做“封还”。在明朝,驳回圣旨的事情时有发生,并不鲜见。比较著名的有严嵩、张居正,那都是非常强势的内阁。由于崇祯是明朝比较少有的勤奋皇帝,所以崇祯朝的内阁权利大有萎缩。

这就使明朝的朝臣们有一些民主思想,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个说话的权利,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他们虽然觉得议会很新鲜,但是他们并不反对某种民主决策的方式。虽然他们现在还不能支持宪政,但他们也不会是坚决的反对派。这就是朝堂上的大臣们的一种矛盾心态。

--- 第190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