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88章:有罪还是有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88章:有罪还是有功?

历史的惯性是顽固的,孔有德在吴桥依然被雨雪阻隔。在以干旱为主的年份里,这场雨雪显得很突然。并且八月底(是农历,公历差不多是10月、11月的样子)下雪也显示出小冰河时期的寒冷气候。泥泞的道路骑兵无法行进,只能滞留在吴桥。停下来的部队闲来无事,孔有德所部的军纪也是不怎么样,屡屡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摩擦,终于还是发生了兵丁盗窃抢夺别人家养的鸡。孔有德的士兵与当地士绅家族发生了冲突,还打死了人,最后演化为一场骚乱,数家店铺被砸。

不过后来的事情就有了变化。当地的官员和一个卫所的千户出面调解。死者那边也不是一点过错没有,当然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孔有德的800骑兵也不是好惹的。孔有德一方骚扰地方,军纪不严,还杀了人,自然是理亏,也愿意拿出银两赔偿抚恤死者家属,和赔偿店铺损失,还重重的责罚了惹出事端的几名兵丁,当众每人打了20军棍。

最后双方都有了息事宁人的态度,事情就平息下来。天气转好,道路也好走了,孔有德赶紧拔营,带着队伍离开吴桥向北进发。

历史上一只鸡引发的叛乱没有发生,山东的民众免了一次生灵涂炭。

孔有德按部就班的去了关宁前线,得到这个消息,朱万化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自己总算是没有白费力气,这个历史终于被改变了,孙元化渡过了一劫。可是在登州的孙元化却是浑然不知这次的危机有多么凶险。

朱万化本来还想问一问朱大典,出面调停的官员和那个千户是不是朱大典安排的,不过想一想也就算了。事情圆满解决是不是朱大典安排的有如何?

......

崇祯四年九月初十,朱万化的台湾建省的奏疏送到了京城,由于内容重要奏疏便直接送到了首辅周延儒的手里。

周延儒一看又是个烫手的山芋,这事情不好处理。从周延儒的内心来看,他与朱家既不是死敌也不是朋友,朱大典去年进京给他的孝敬也不少。但是,随着朱家各种消息的增多,他开始有了一些不安的感觉,觉得朱家与自己并非同路人。不过话说回来了,像他这种以算计人为己任的人还能有朋友吗?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有可能,周延儒对朱家必定持打压的态度,除非朱家送上一份说得过去的孝敬,那则另当别论。

这份奏疏写的很长,他坐下来慢慢的看,内容却是从头到尾透着新鲜。台湾竟然如此之大,原来一直以为澎湖列岛是个好地方,设了几个官吏,连县治都算不上,大员不过是澎湖之外的一个荒岛。现在才知道,和台湾一比,澎湖不过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岛罢了。那里竟然有三府十六个县!

朱家捡了个大便宜,不过泰西人占据那里多年也不是好对付的,朱家能赶走这些泰西人也不容易。

能够为本朝开疆扩土这还是个好事,上缴赋税也不少。朝廷如果同意建省,这些好处就到手了。

作为朝廷的首辅(相当于总理)大明的赋税他是很清楚的。去年,就是崇祯三年,全国的赋税加在一起是两百万两白银,这主要是农业税,也包括了盐税(商业税中最大的一笔就是盐税)、铁税、商税和市舶税(关税)。为了抗击后金额外征收的辽饷有九百万两;为了围剿西北乱民额外征收的练饷有七百三十馀万两。以上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以上数据取自史料,是准确的数字。)

由此也可以看出,朝廷追加辽饷和练饷是赋税的八倍,这些都加在了底层贫民的身上了,负担是多么沉重!

全国能够收缴赋税的省有18个(西藏、新疆、青海只有进贡,没有税收),但是这18个省中还有不少几乎收不到银子的,比如甘肃、云南、贵州等

。所以正常赋税每个省平均只有13万两。把辽饷、炼饷都加上,平均每省120万两。

现在台湾一省的正常赋税,就算交给朝廷三成已经是70万两了。这还仅仅是朱家收复台湾半年,到明年数量肯定更大。这朱家真是一点私心也没有,一心为朝廷呀!扪心自问,自己怕是做不到。

但是,看到官吏设置心里就凉了半截。偌大的一个省官员数十上百,朝廷只能任命一个巡抚。上次辽宁建省朝廷好歹还任命了四个大员,除去毛承祚还有三位。这一回把路都堵死了。

还有军队,那不就是朱家军吗?这台湾还是大明的行省吗?周延儒暗暗摇头,这事怕是要麻烦。

看到那几份地图,更是大大的吃惊。这个时代只有示意性的地图,大小距离完全不成比例。比如琉球日本就画得很大,无边无际的都是山川土地,没有太平洋。中国大陆上从长江流域到京师的中原大地上各个城市的位置还凑合,出了这个范围就完全变形了。从地图上看不出任意两地的距离,完全没有比例。

朱家送来的地图是严格按照比例尺画出来的,各地的位置都准确无误。这几份图令周延儒爱不释手,连忙找来几位师爷文书照样子抄下来,结果十来个人抄了两天总算抄了个大概。虽然抄的有点走样,那也是宝贝一样的东西了。

从这份地图上,周延儒才知道原来南洋还有那么多的岛屿和国家,日本和琉球只是弹丸一般的岛屿,辽东以北还有大片的国土,真是开了眼界。

可是这份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他想不透。

大臣办事首先要揣摩皇上的意思,跟皇帝保持一致,是要求进步的不二法门。皇上同志最担心什么?那就是臣子不忠,有二心!朱家这么干怕是要吃亏。自己不能跟着吃挂落。

想到这里周延儒已经心里有数了,提笔写了节略,就送到了秉笔太监曹化淳那里。

节略就是奏疏文字太长了,写一个摘要,让皇上看着方便一些。看似简单的节略,周延儒完全可以不着痕迹的诱导皇帝,这个水平他还是有的。需要给皇上御览的奏章不能直接交给皇上,秉笔太监就相当于皇上的办公室主任,所以要交到曹化淳处。

果然,崇祯看了这份奏疏气的七窍生烟,宫廷御用的茶碗都砸了好几个。

“反了!反了!反了!”一连说了三个反了!

的确,朱万化触及了两个要害。一是军队,二是地方政权。好在朱万化还没有提到议会,如果加上议会,那结果更加糟糕。

虽然朱家的做法都是沿袭着辽宁的前例,但是崇祯对于浙江朱家已经渐渐失去了掌控能力。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家这不是造反吗?

军队必须要忠于皇帝。按明朝的军制,军队分为两大类。即京军(亦称京营、或营兵)和地方军。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等。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营兵和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 戍守部队, 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营兵是官府募集之兵,边军中就有不少是募兵,募兵的士兵非军户,退伍之后是平民身份。民兵是军籍之外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民团。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朱家在浙江的护路队,山东的民团,河南的护场队等都属于民兵性质。

不管怎么说,都是经过朝廷、各级官府批准的。现在冒出个台湾军来算怎么回事。

对此,朱万化、朱大典也商议过。实

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台湾的政权是必须要掌握在手中的,让朝廷委派个一把手,就是巡抚。然后由巡抚任命府、县一级的官吏,从朱家的角度看已经是作了最大的让步。

朱家的军队,到目前为止,除了辽宁军之外都是地方官府批准的民团性质的。台湾仿照辽宁省的前例编制为台湾军也不算过分,只是多了两个海军舰队。

无论军队还是政权,从朱家的角度看已经是最后的底线,在台湾不会允许朝廷的大规模的军队存在,基本的官员队伍也必须由朱家掌握。

如果台湾不建省,则名不正言不顺,干什么事都是偷偷摸摸的,如何完成强国之梦?

如果由此引起朝廷的抗拒,那也没有办法。有矛盾就有斗争,只要不演化为大规模的战争就可以了。以朱家军队之强悍,朱家父子相信能够控制住局势,不会发生大的战乱。

建省仅仅是第一步,后面跟着就是议会制。这个过程早晚要走,长痛不如短痛,该出手时就出手!

上报建省的奏疏之后,朱万化通过朱万雄,指令在京城的情报部门全部行动起来,收集有关这份奏疏的情报,重要情报要快速传到大沽口。还特意安排了两艘通信快船到大沽口,等待消息。

崇祯真的是不能忍受了,他立刻召集内阁全体成员和六部尚书举行了一个小朝会,地点选在了平台。由于奏疏文字比较多,崇祯让秉笔太监曹化淳把奏疏先拿给到会的众臣子阅读,自己先休息一会。这天的时间是九月十一日。

当时的内阁阁员一般被称为“东阁大学士”,首辅是周延儒,阁员有: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六部尚书是:吏部闵洪学、户部毕自严、礼部黄汝良、兵部梁廷栋、刑部胡应台、工部曹珖,一共十一人,把不太大的平台挤得满满当当。这份朱万化呈奏的奏疏就在这些人的手中传看,一众大员们都各自思索着自己将如何应对,也有平时关系不错的在小声议论,交换着意见。

特别是那些精细的地图,让这些大臣们真是长了见识。但是台湾建省,以及军队政权的话题沉重,谁也没有心思评论这些地图了。

曹化淳看着大家都看完了,收回了奏章,就出去了,显然是去请皇帝。其实崇祯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已经来到了平台。臣子们叩首,口呼万岁,然后依照官职大小,分列两侧,这场特殊的召对就开始了。

奏疏是周延儒拿来的,他又是首辅,所以崇祯第一个就点了他的名:“朱万化的奏疏你们都看过了,都说说自己的见解,周爱卿,你先说。”

在所有到会的人中,周延儒是准备最充分的,这份奏疏在他的手上已经有几天了。因此,他没有迟疑,上前一步禀奏道:“陛下,天下兵马统属于五军都督府,台湾乃新拓之疆土,理应着都督府派员到台湾建卫设所,并选派台湾都指挥使,以平定地方。朱万化拟建台湾军,不符合我大明军制,理应驳回。我大明的官制,自有成法,不可废弛,因此,在台湾亦不可废除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因此,朱万化拟定的官制亦应驳回。朱万化违反我大明纲纪律法,理应问罪,臣以为应该张榜通缉,捉拿进京,交大理寺审理议罪。”

明末时期的大都督府是明朝的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所以又称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央、地方诸军事。

站在那里的大臣们一边听着,一边不断的偷眼看皇帝,揣摩皇帝的态度,是这些大臣的主要功课。

--- 第188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