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明末强国梦>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3章:斗智斗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卷三:崭露头角_第153章:斗智斗勇

崇祯四年三月初一,今天是中华日报出版的日期,但是由于运输需要时间,后天报纸才能到达济南。

济南衙门关于粮食的各种告示也已经张贴了多日,也应该是检查执行的时候了。

朱大典发布的告示并不太严苛。告示中首先列出山东缺粮的状态,多数府城、县城的粮店已经无粮可卖。为保护山东百姓的生计,没有巡抚衙门的命令,所有粮食都不准流出山东。如果违反本规定偷运粮食出境的,一经查获,全部收归巡抚衙门处理。

经营粮食的店铺每十天向当地官府通报存粮数,有粮食拒绝出售的,按照律法处罚。

非经营粮食的民户,存粮超过1000石的需报官府备案。危机时官府有权按官府粮价调拨民户存粮。隐瞒不报的按非法囤积牟利处罚。

同时公布了大明律法的相关条文。

告示张贴之后,一直没有检查,现在是检查的时候了。也应该制造一些紧张气氛,震慑宵小。

其实通过跟踪侦查,大量的囤积粮食的地点官府已经掌握。粮食不是金银财宝,不是那么好藏匿的。但是,朱万化现在还不想揪出这些屯粮大户,让他们心存侥幸,继续花银子囤积粮食,最后一网打尽。

第一批检查的对象是所有的经销粮食的店铺,核查申报的存粮数是否属实,有没有囤积粮食不出售的。另外就是已经申报了家有大量存粮的民户,核实数目。

朱大典下令:检查核实要和善,有些许的差错纠正即可,尽量不要实行惩罚,态度要好,不可呵斥打人。原因是,这一批人已经是最听话的了。有毛病的人不在这一批之中。

这一批审查纯粹是做样子,下一批可就不同了,动武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三月初二,山东各县的衙役、捕快、吏员全部出动,每个办事的衙役都带有一个小旗的卫所兵,一个小旗十个兵。衙役是办差的,兵丁是壮声势的。按名单逐户检查。命令是要和善,执行起来就不好说了。这些衙门的人平时就耀武扬威的,好不容易轮到这么个肥差,敲诈勒索在所难免,打人骂人更是家常便饭。朱大典很了解这些人,下达了命令大体上总会有所改善,只要出格不太大,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可太叫真儿。

这个检查确实震动了奸商们,他们知道官府动真格的了。

钱大江和钱二江是兄弟俩,合伙做着粮食生意。一个在乡下采买收购粮食,一个在县城里开个小粮店。二人都是鬼机灵的主,投机取巧的事没少干,也赚了一些小钱。正因为机灵,他们早早的就看到苗头不对,关了店门,只买不卖,也积攒了几百石粮食。今天衙役来店里查粮食数量,勒令马上开门卖粮,好歹拿出一些散碎的银子混过了这一关。兄弟俩惊动不小,晚上坐在一起密谋。

老二钱二江说:“大哥,多亏你机灵,咱们囤下一些粮食。你看周围的店铺,十有八九不是都卖空了,当时他们还高兴,说生意好,现在都关了门。”

这种商业炒作,就像后世的股票市场,有钱的大佬们在耍那些小弟们。有几个能跟上脚步的?这钱家两兄弟属于机灵的,跟上了庄家。可是,庄家之后还有大庄家,福祸还是难以预料的。

老二继续说到:“我们的粮食进价低,现在出手还是赚了,开门卖吧!世事难料,谁知明日

如何?”

老大叹了一口气,说:“我是真不想开门卖粮,明摆着吗,那个叫曙光的粮站眼看就顶不住了,曙光一关门,这粮价还不是直线的往上涨。要说也是邪门,曙光傻乎乎的一个劲的低价出粮,看这意思像是官府平抑粮价。他们的后台不一般那。可是那收粮的也不简单,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咱们就别掺和了。”

老二又劝道:“大哥说的对!胳膊拗不过大腿,官府咱们惹得起?明天不开门卖粮,你不怕被官府抄了!这次官府可是站在理上了,抄了家你也没的说。”

老大说:“兄弟,哥哥听你的,官府我们惹不起,反正我们赚了,明天开门卖粮,和那个曙光粮店一个价。咱们也收点曙光钱钞,它比银票好使。”

三月初二中华日报的创刊号第一期的报纸运到了济南。为了增加宣传的力度,除了邮政局设置了读报栏之外,在济南的主要街道路口也临时设置了读报栏,张贴了报纸。

报纸的纸张尺寸是对开,折叠后分四版。就是后世人民日报大小。纸张比宣纸坚韧、挺括一些,便于手持翻阅。按大明人的阅读习惯竖排版,向左翻(与后世的报纸正相反)。

头版头条是中华日报创刊祝词和办报宗旨宣言。还有本期的重点文章摘要。其余部分均被山东粮食风波的相关内容占据了。有粮食风波出现过程和现状的如实报道,有山东省巡抚衙门的各种布告,有大明律中有关粮食的摘要,还有一篇关于山东粮食风波的社论。

因为报纸发行的重点是京城和山东,因此,这一版关于粮食的内容将会影响京城的粮食市场,进而引起北方地区的粮价波动。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朱家就不怕把事情闹大。朱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风波闹的越大,奸商的嘴脸越丑恶。越会引起民众的愤怒。朱家就牢牢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报纸的第二版全部是减租减息,士绅一体纳粮的内容,有法规布告,有评论文章。第三版是农业技术和诗词杂文,主要介绍玉米地瓜这些新品种,温室育苗技术,冬小麦可以缩短生长期的介绍。还有具体的操作技术,温室的图纸和建造使用要点等等。第四版是工商广告。

本来第一期的重点是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结果被粮食风波冲淡了。

......

长清县位于济南西南40里的黄河边上,因为有黄河码头,距离大运河也不太远,又临近济南,所以是比较繁华的县城,城中有一家名为‘鲁兴’的大商铺,经营着布匹绸缎,其属下的店铺不少,有酒楼、有当铺、也有粮店。这家大商铺是兖州府鲁王朱寿鋐的产业。

在商铺后院里的一间雅致客厅中,两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正在品茶聊天。上手主座上坐着的是鲁兴的大掌柜,名叫沈志雄。客座上坐着的山西乔家在济南的祁县票号大掌柜,名叫张文清。

“听说前两天官府查囤粮户和粮店了,沈掌柜的这里怎么样?”端着茶杯的张文清问道。

沈志雄说:“不过走个过场,鲁王的产业谁敢查?不过也要给官府一个面子,我的粮站也开门卖粮了,不过是做做样子,粮食价钱定的高了一点,没有几个买主。”

“我是担心我们的粮库。这店铺是王府的产业不假,毕竟没有在王府里。”

沈志雄笑着说道:“张大掌柜放

心好了,我们长清县里就是个小粮店,那么多粮食想存在长清也办不到,早就运到兖州了。长清的粮库里还不到一千石粮食。我倒是担心你财力不足吃不下曙光名下的粮食。真要是有那一天,你我可就赔大了。我如何向鲁王交代,王爷不得扒了我的皮?”

“曙光就是朱家的产业,不然何必下这么大的力气帮朱大典。当初我们还真没有想到朱家有这么多粮食,要不是我乔家财力雄厚,现在就栽了。乔东家还是失了一招啊!我就奇怪了,朱大典远在山东怎么招惹了乔东家,以至于乔东家不远千里的来找他的麻烦。”

朱大典在朝堂上揭了乔家的短,这种事情只有乔家的高层知道,他们这些掌柜的那里知道?

“是啊,朱家不过就是浙江金华的普通士绅家族。就算浙江的粮食都在他的手上,能有多少粮食?浙江富足,是鱼米之乡不假。除了上缴赋税,朝廷还不停地调运江南的粮食,这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浙江能有多少余粮?不要说乔东家失算,我到现在也是想不透啊!”

“今天是三月初六了,曙光的粮食已经买了十一天。光是我们,就吃进了他九万多石粮食。这几天济南码头上只有三四艘粮船了,看来朱家也是粮食将尽啊,但愿如此。我们两家洒出去的银子怕是过了百万了吧?”

“我投入多少银子你张大掌柜会不知道?我这边只是报了内务大管家,王爷并不知道。还是你乔东家财大气粗啊!”

“说实话,我心里没底呀,再来五万石,恐怕我们就吃不下了。你们王府可不能袖手旁观,再拿出点银子来吧。不然我们就只能冒险往外省运粮了!这山东地面你还想卖出去吗?”

“张大掌柜的,话可不能这么说,当初你是怎么说的?不是你乔家包打天下吗?我们王府不过沾点光而已。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我做得了王爷的主吗?内务大管家能听我一句话就不错了。”

......

自从朱大典任职山东一来,朱家在山东的商铺渐渐多起来。乘这次粮食危机发行曙光货币的机会,各个店铺都打出了“本店使用曙光钱钞”的告示牌。曙光币能够兑换银两,就已经有了保障,能够买到价格低廉的粮食就更加坚挺,很多商铺都使用就更加方便了。这就使曙光货币在山东流行开来。

因为粮食商战的原因,曙光银行收取双向兑换的火耗一成,本来就是对付奸商的临时办法,而不是针对普通市民的。因此,为了减轻普通市民的负担,曙光银号规定:凭里正(基层的头头,相当于居委会主任,还算不上官吏)的具保条子,可以零二成(百分之二)火耗兑换十两以下的曙光钱钞。钱钞兑换银两免火耗。这个临时办法又推动了曙光币的发行量。

朱大典不懂经济,但是发行钱钞的账太容易算了。假如曙光钱币只是在城镇使用,山东省至少有三四十万城镇人口(全省人口600万),按每人持有一两曙光币计算,就是三四十万两。因为金属币数量少,这些钱几乎全部是曙光银行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商业的红火,货币数量会逐年增加。数量可观呀!就算这钱是借来的债务,这么一大笔无息贷款,还没有归还日期,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他心里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儿子,这种来钱的道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 第153章完 ---

(本章完)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