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冒牌昏君> 第230章 裁军行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0章 裁军行动

第二百三十章 裁军行动 [ 返回 ] 手机

金坛的事情,当然不能轻易了结,因为还有参与暴乱的黄得功军队,张由松派遣郑成功为特使,前往黄得功军中,向他通报了金坛事件,要求他立刻到金坛来招募其散兵游勇。

黄得功吓坏了,自己的官兵惹出这么大乱子,还得皇帝亲自去平定,让他大伤面子。

没有直接去下一站发财,张由松将注意力转到了黄得功的身上,再次放眼全国军事布防的力量。

在金坛,皇帝等候到了黄得功。

“皇上,臣死罪!”黄得功砰得跪倒,哭了。?? 冒牌昏君230

这当然是故作姿态,官场混久了,就是武人也都滑得象泥鳅,不必当真。

“黄侯爷,”张由松尽情地发挥着皇帝的权威,冷嘲热讽:“朕对你们这些功臣,难道不宠爱吗?”

“宠爱!宠爱!”黄得功急忙回答。

“是宠爱,朕在数月之间,将你们由区区武人,总兵或者副将,提升爵位,先是伯,后是侯,可谓恩重如山!因此惹得文臣议论纷纷,与朕为敌!还有,朕将你们的儿子招入京城,养为义子,恩同再造,情同连理,是要你们放下包袱,好好为国效劳,朕是皇帝,夫复何求?就是大明朝富强,和诸位爱卿一起长享荣华富贵耳!你倒好,你是怎么样回报朕的?你的官兵,联结贼寇,堵截朕的卫队,和朕面对面开战?”

“皇上,臣死罪!”老黄无言以对。

“死罪?如果朕是心胸狭窄者,你黄得功早就死了一百次了!”张由松拍着身边的案几,咆哮如雷。

对待部下,该好时要好够,该恼时要恼怒到极点,使之畏威怀德,才不会没有了规矩,蔑视上位。

这一点儿,张由松拿捏得还算到位。将黄得功训斥了好一顿,最后讲明,黄的部队如何如何拦截,如何如何嚣张,要不是有飞雷炮和步枪等先进武器,黄的官兵联合其他暴乱之民,数千人,完全可以将皇帝的亲信卫队给一举歼灭了。

黄得功的脑袋上,冷汗如河。

黄得功调遣了五千精锐,在金坛县内外展开了大搜捕,还派遣部队四处,到附近地带去招募散兵。此事情直到五天以后,才做得差不多。

这件事情,让张由松又抓住了一个把柄,返回皇宫以后,立刻招集了内阁五大臣,除了将连日来累积的政务沟通以后,张由松讲了两件大事,一是金坛的稳定,自己的决策,二是对各地驻军的整顿。

“诸位爱卿,朕以为,我大明官军,不是太少,也不是太多,数量根本不是问题,只是质量,国家动乱以来,兵连祸结,丁壮死伤无数,所以,招募的兵勇,多系游民无赖,其忠诚和战斗技能,令人担忧。朕以为,必须近期内就裁减!”

皇帝要裁军的意思一出,在内阁五大臣的面前首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皇上,微臣以为不可!不可,切切不可!”马士英第一个反应。

“为什么啊?理由,朕要的是理由。”张由松玩味地看这个比自己实际心理年龄大了许多的明朝老古董。

“皇上,我朝新立,藩镇尾大不掉,只能暂时羁绊,至于以后事情,徐图进取,等待时机,如果一味用强,恐怕激起祸事!”马士英比较客观地说。

“皇上,微臣也赞同马大人的说法,此前,皇上刚对藩镇实行了广恩政策,将之分化瓦解,成为数镇,这些,诸藩心里,相必一定不舒服吧?心结犹在,再加一压,臣不敢想象。”史可法道。

“皇上,还是等等吧。”姜曰广,王铎,高弘图,都表示。尤其是高弘图,这是个直爽的汉子:“皇上,满清靼虏窥探,李闯和张献觊觎,正是用兵之时,我朝反而要裁减兵员,自弱长城,区区以为不可也!”

等几位大臣发言完毕,张由松才站起来,边度步边说话,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有灵性:“诸位爱卿所言,甚有道理,然而,只是其一,我朝和满清靼虏之战,谁之兵员为多?”?? 冒牌昏君230

五大臣不吭声了。

“向来用兵,在精不在多,我朝兵员甚广,细数起来,动辄百数十万,然而,真正管用,能够野战耐战地精兵强将,能有几何?而且,兵员太多,国家财政供给困难,负担严重,诸位可知军备竞赛否?”

“军备竞赛?”新鲜名词啊,五大臣再是熟读兵书儒典,也料不到一个暗中的现代人脑壳子在冒着什么咕嘟油花儿。

“是啊,军备竞赛,朕觉得,其实,大行皇帝崇祯之所以亡国败身,原因多多,但还有一条,就是将大量钱财用到了军备上,结果,耗费巨大,国力不敷使用,反而催促百姓更加贫困,铤而走险!如此,则内外交困,不可收拾矣!”

这是新鲜说法,五大臣一听,确实有些道理。可是,又觉得有些牵强。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反驳更好些。

“反观女真金贼,只要精兵,故而,兵数不多,战斗力极强,朕尝闻,贼金国以二贝勒阿敏为帅,只二万兵马,就**,打到汉城下,迫使朝鲜国王签定城西之盟约,诸位以为我大明军十万能达到此效果否?”

“精兵简政之策,可以大省经费,缓解国用,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损耗少了,百姓自然要交纳的税额就少,怨恨之气也好,对大明的忠心也多,所以,朕以为,精兵简政之册,务必当下实行!”

“精兵简政?”又是一个新名词儿,让五大臣听得又是新鲜,又是恰当,觉得皇帝越来越伟大,自己则渺茫起来了。

张由松将自己的意思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政策原则,理由,实行的时机。然后,给大家时间再来商讨。

治理环境,千头万绪,需要寻找的是一个突破点,或者说,更大意义上,是在寻找一个时机,一个有说服力的事件,现在,张由松终于找到了。

大明的官员,多得象天上的乌鸦,数不胜数,在南京初建国都以后,这一带的地方,官员立刻增加了数倍,都督满地走,职方贱如狗的民间谚语,并非浪得虚名,全是大明朝的执政者马史之流的慷慨激昂之作。

张由松对官员人数这一块,不是糊涂,而是很清楚,尤其是南京的冗官冗员,多如鸡毛,人浮于事,财政紧吃啊。怎样处理掉他们,是他很费思量的事情,也不甘寂寞轻易提及,惟恐伤害了马士英和史可法两大官员集团的利益,人家一扯蛋全部不干了,那时,自己也只有瞪眼儿的份。

要修理这些人,必须的,但是,必须找到合适的理由,时机,还有渠道。

不能象镇江和金坛的地方官员那样杀了痛快,既落了银子,女人,还能赈灾百姓,捞取令名。

要减少官员,不好办,那先从军队上着眼,迂回行动。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